——东北师范大学组织开展“全国高校辅导员人工智能专题培训”活动
根据教育部相关部署和吉林省教育厅工作要求,为提升辅导员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育人能力与数字素养,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于2025年5月7日-9日组织全校226名在岗专兼职辅导员和32名学生工作部门干部参加“全国高校辅导员人工智能专题培训”。学校精心策划、统筹安排,通过集中学习、分组研讨、自主研学等形式,推动培训取得实效。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党委统筹部署,强化组织保障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此次人工智能专题培训,将其视为适应教育数字化战略、提升辅导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抓手。学校指定辅导员队伍建设办公室有关工作人员为培训管理工作组,负责对接教育部和吉林省培训平台、制定每日课程表、建立学员参训台账,以及其他有关此次培训的组织管理、服务保障等工作。学校在本部校区设立主会场,进行集中学习。学校要求全体参训人员要深刻认识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和学生工作的革命性影响,把握技术发展趋势,强化底线思维,在学深悟透中提升运用AI技术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能力。培训期间,学校严格落实上级纪律要求,禁止私自录制、传播培训内容,确保了此次培训的规范有序。
二、分组研讨交流,破解应用难题
为深化培训效果,以学院(部)为单位将辅导员划分为23个研讨小组,围绕“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学生工作创新”主题展开交流。各小组结合学生思想引领、学业指导、心理健康、就业服务等工作场景,聚焦“AI技术在网络舆情研判中的应用”“智能工具辅助个性化学生管理”“人工智能伦理与学生隐私保护”“生成式AI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引导策略”等具体问题,分享经验、剖析难点、共商对策。例如,在心理健康领域,辅导员探讨如何利用AI预警系统实时识别学生心理风险;在就业指导中,交流借助大数据分析精准匹配学生职业需求的方法。通过思想碰撞,形成了“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相统一”“技术赋能不是替代人工,而是重塑育人方式”“工具使用与伦理规范相融合”“技术是工具,育人才是本质”“数据有温度,服务要精准”等共识,从思想源头批判了“技术万能论”和“技术恐慌论”两种极端认识。
三、自主研学增效,构建长效机制
培训期间,学校要求全体学员结合授课内容拓展自主学习。全体参训辅导员课后围绕“如何在‘AI+教育’背景下坚守育人初心”“辅导员数字素养提升路径”等主题,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思考。党委学生工作部同步启动“AI+学生工作”案例库建设,鼓励辅导员分享典型经验,推动形成“学、思、用”贯通的常态化学习机制。
四、培训成效显著,明确奋进方向
通过本次培训,辅导员们对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场景、技术伦理、风险挑战有了系统性认知:
1.理念更新:深刻理解“AI赋能教育”的核心是“技术为人服务”,需在精准识别学生需求、优化教育供给中体现育人温度。深刻把握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形态重构”“师生关系重塑”“育人模式革新”三大挑战,辅导员要从“经验型工作者”向“数据型育人者”转型,在技术浪潮中守好立德树人主阵地。
2.能力提升:通过此次培训,参训学员熟悉了智能学情分析、虚拟思政课堂、数据化决策支持等工具的使用方法,深刻领悟到技术并非冰冷的工具,而是服务学生成长的得力助手。有助于辅导员队伍借助智能平台实时分析学生的各项行为数据,精准定位育人薄弱点,据此制定个性化辅导方案,让教育供给更贴合学生需求,增强应对AI时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能力。
3.责任强化:通过此次培训,辅导员明确了在利用AI技术时,应始终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在精准识别学生需求、优化教育供给的过程中,充分体现育人温度。明确了在算法推荐、数据安全、信息茧房等问题中辅导员的引导责任,筑牢技术应用中的意识形态安全和伦理安全防线。
未来,学校将以此次培训为起点,持续推进“AI+思政工作”深度融合:
一是推进搭建“智能思政”实践平台,推动AI技术在学生事务管理、网络思政、生涯规划等场景的落地应用。基于AI算法,呈现学生思政数字画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生活建议。
二是完善辅导员数字素养培养体系,学校将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辅导员数字素养培养体系,在常态化培训方面,定期举办“AI+思政工作”主题工作坊,邀请行业专家、技术骨干与辅导员面对面交流,分享AI技术在思政工作中的最新应用案例和实践经验,打造一支既懂技术规律又善思想引领的专业化队伍。
三是强化风险防控机制,制定学生工作中人工智能应用规范,明确AI技术应用的基本原则、操作流程、数据管理要求以及责任追究机制,建立严格的数据采集、存储、使用和共享制度,针对AI技术可能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开展常态化的伦理教育和培训,提高辅导员和学生的伦理意识,确保技术创新与育人本质同向同行。
东北师范大学将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人工智能为引擎,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增效,为培养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
2025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