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学生工作部
学校主页
 网站首页 | 部门介绍 | 队伍建设 | 思政教育 | 日常管理 | 学生资助 | 心灵港湾 | 党建园地 
思政教育
 入学导航 
 典型培育 
 学风建设 
 实践育人 
 文化育人 
 网络育人 
 毕业教育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思政教育>>典型培育>>理想与成才>>正文
拨云见光,立马昆仑
2023-12-29 16:54  

——教育学部陈奕锟个人事迹材料


他叫陈奕锟,来自教育学部2020级教育学专业。他是一名转专业的学生,他历经迷茫、走过坎途、迎来新生。他的大学生活一波三折,虽充满艰难险阻,但他却发愤图强,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现如今,他以专业、综合双第一的成绩保送至浙江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他的故事令人感慨,让人赞叹。

梦伊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他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跟随父母进城务工,成为一名随迁儿童。在他的记忆里,母亲在教育上从不拮据,破旧的出租屋内摆满了各种书籍,生活虽艰苦,精神却丰盈。他常听母亲说,家里小时候穷的揭不开锅,高中毕业后不得已放弃了师范大学的录取资格,他常常从母亲的神色中看到不能深耕于教育领域的遗憾。现如今,他的母亲迫于生计早已放弃热爱的教育事业,但童年的经历和母亲的启发使其对教育事业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让这个男孩内心坚信“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决定人生”。

时光飞驰到2020年,高考结束后本科一批的第一志愿填报了“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类”,一向支持决定的父母只了一句真的喜欢的话就放手去做吧!点点头,确认、提交,那一刻他的心情无比激动,因为儿时从不声张的梦想,终于要在此刻得到回音。

他满心欢喜的以为自己终于能够在教育研究领域内大显身手时,命运好像给这个男孩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他被调剂了,那是一个他并不擅长的专业。当他得知被调剂的那一刻,他很迷茫、不知所措。但冷静下来思考片刻后,他开始在官网上查找有关转专业的通知,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转专业,一定要学教育学。大一的那一年,他化悲观为力量,在努力学好本专业课程的同时,自学教育学相关课程,空闲时间就独自坐班车到本部去蹭课,与其他同学相比,他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听课机会,心无旁骛地投入到自己所热爱的教育研究领域中,全然忘记了身体上的疲惫与劳累。在大一下学期,终于迎来转专业的时机,他认真复习,把握住机会,以优异的原专业成绩和突出的综合表现成功转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教育学专业,当看到公示名单时,他的心情五味杂陈。

旅途: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坐在教育学专业的课堂里,他踌躇满志,认为终于来到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在那一刻,他已做好了大显身手的准备。但是,当他深入到教育学的学习中,他发现自己原有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并不适用,不适应新专业的生活节奏十几门交叉学科扑面而来,他手忙脚乱,常常忙碌到凌晨发现自己一无所获于是,上课听讲时常犯困,看书时晕头转向,测验时无从下笔,跨学科的沉重打击让他陷入了新的迷茫甚至萌生了想转回原专业的念头。

在他一筹莫展时,教育学部的老师像一束光一样照进他的生活,他们将自己的知识倾囊相授,用心帮助这个起点落后的学生,他们告诉他:“要做一个有情怀和思想的教育研究者”。他渐渐明白,学好教育学,做好教育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戒骄戒躁、脚踏实地、广泛阅读、勤于思考,把基础打牢。他从来都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所以“勤能补拙”四个字一直他的信条他永远都记得,转专业后,一周24节课,早八到晚九。数不清有多少次熬夜到凌晨两三点,也不知道记忆了多少万字的知识点,他只记得那段时间自己看了无数篇文献寻找思路,只记得夜晚自己搬着小凳子在楼梯口背书的身影,只记得凌晨三点钟水龙头让人清醒的水真的好冷。

他还记得,在线上学习的那段时间,他担心自己的学业会受到影响,便沉下心来,制定了周密的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他每天反复翻看12本教育学教材,一句一句翻译校对英文文献为了更好地理解教育理论边看书边查资料,手写20多张A4终于在脑海里初步建立知识体系为了学会多角度思考他不断地向老师提问,虚心请教学习在教育的课堂上,10余门课程的组长,带领小伙伴完成超过20次课堂汇报课堂之外,他整理了近30万字的学习笔记,完成了近50万字的课程论文。功夫不负有心人,当看到专业课成绩都在90分以上时,当看到绩点从3.84.57且大幅领先第二名时,他想到的不是一晚又一晚的星光和图书馆的路长,而是为自己找到了合适的学习方法而欣喜。他不再为自己起点的落后而自卑,并看到努力的意义,心中那团火焰也燃得愈加旺盛。

教育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研究型预备人才”,他深知作为第一届元晖实验班的学生肩上责任之重大,秉持着教育研究的信念,在一直热爱日益擅长的领域里深深扎根、汲取养分,尽情生长。在着手做科研的过程中,他从零开始,从选题、查找文献到设计问卷、数据分析,每一步他都一丝不苟,在不断前进的步伐中坚持谨慎的观点,在不断反省的过程中保持理性的态度,多观察、多揣摩、多学习。他始终认为,科研不仅是研究工作者情怀的体现和心血的凝聚,其意义更在于“顶天立地”。

在选题时,他以自身经历出发,敏锐地关注到了转专业学生这一群体,虽然该领域现存很大的研究价值,但有关研究却乏善可陈。他查阅大量文献,反复向老师请教,最终确定了选题。在项目评审时,他得到老师们的一致认可,以第一名的成绩成功立项,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转专业学生公平感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以D大学为例》。此外,他还积极拓展其他研究领域,参加了三项中央高校级科研项目《大学生参加短期支教的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以D大学为例》、《小学教师情绪劳动与职业倦怠的关系—基于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检验》和《高中生家长对教育惩戒行为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在做科研的过程中他掌握了基本的科研规范和要求,为未来在教育领域深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路走来,他深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着实践,在教育领域内更是如此。三年来,积极参与到校内外各种教育实践,参加了支教、义务助教等多种教育实践活动,并考取了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大二学年暑假,他回到家乡兰考县,在三义寨乡第一初中进行为期一个月教学,对接学生150余名,讲授课程40余节。疫情期间,参与东北师范大学爱心学校“线上一对一志愿教学”实践活动,为抗疫医生子女授课5还曾为郑州市新东方教育培训公司提供助教服务……丰富的教育实践加深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理解和热爱,坚定了未来投身于教育研究的信心和决心

梦圆时:始于理想,终于成才

在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和科研能力的同时,还兼顾综合素质的提升。积极学习第二外语并考取证书,发挥自己原专业的优势,成为通晓中、英、俄三国语言的“宽口径”人才。他还担任了年级长等4项学生职务,筹划参与了近10项超百人的文娱活动和近20超百人的支教活动,曾作为主力队员带领教育学部在校排球赛中取得季军。此外,他还投身于校内外15项实践活动中,不断丰富自我,行胜于言。同时在今年5月份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预备党员用踏实的脚印隽刻多项学部成绩记录,诠释他人眼里的一个个传奇的“不可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持之以恒的努力下,起点落后的收获了圆满的结果荣获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小米奖学金近20荣誉;转专业后连续两年专业绩点和综合绩点蝉联第一,且大幅领先第二名;35门专业课程中有33门达到90分以上以学部第名的成绩取得推免资格,并以突出的综合素养和科研能力,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和浙江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的录取资格。他已有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潜力也得到了多位老师的一致认可,甚至向他抛出了直博的橄榄枝。在选择高校时,他坚守自己的教育研究初心,最终选择保送至浙江大学教育史专业,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未来,他会投身于我国的教育财政史学研究,在高等教育财政领域内进行深入探究,他终于有机会继续深耕于他所热爱的教育原野里,儿时许下的理想,终于在今天兑现

在此刻,回首他大学的三年,“转专业”、“双第一”、“国家级科研”、“浙大直博”等各种标签都是他曾经认为难以企及的高度,可是事实证明他做到了。转专业后,他养成早六晚一的作息、过上三点一线的生活,他把两年过成一天。他走了很远的路、也走的很辛苦,庆幸的是他终于把这份答卷送到了我们的面前,他向我们生动地诠释了什么叫做“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拨云见光,拥抱天光,泛海沉舟,立马昆仑。面对即将直接进入的博士阶段,他会积极地勇往直前。“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虽面临人生道路上的关键点,但他依旧会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严于律己,力争上游,不断进步!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 |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 | 邮编:13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