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学生工作部
学校主页
 网站首页 | 部门介绍 | 队伍建设 | 思政教育 | 日常管理 | 学生资助 | 心灵港湾 | 党建园地 
思政教育
 入学导航 
 典型培育 
 学风建设 
 实践育人 
 文化育人 
 网络育人 
 毕业教育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思政教育>>典型培育>>理想与成才>>正文
担铁肩道义,做大有可为的青年媒体人
2023-12-29 17:06  

       ——传媒科学学院华苒君个人事迹材料


提到新闻专业,许多人都会想到那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学子们也往往怀揣着匡扶正义、成为社会瞭望者的初心前赴后继而来。而在真正接触专业学习后,未曾预料的冲击却接踵而至。从甚嚣尘上的“新闻无学论”到技术变革下的行业洗牌,曾经的新闻理想是否会被现实消解?学新闻是否会成一场“罗曼蒂克消亡史”?初入大学时,华苒君也曾有过如此的矛盾与迷茫。

虽深知新闻行业的重任与挑战,依然坚定地踏上了成为新时代新闻人的道路,自觉肩负起传播平凡人之声的使命,从“全国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到国际新闻传播学顶尖学术会议最年轻华人学者,她以实际行动向着国家杰出新闻传播人才不断迈进。

学优为基,争做厚实力的青年领学

三年求学路漫漫净月图书馆和宿舍台灯见证着她从一个学术小白在日复一日的专业学习与科研训练中迅速成长,收获100%的专业优秀率、4.7的学院历史最高绩点以及三年专业第一的成绩。从连续三年荣获国家奖学金,包揽宝钢奖学金、小米特等奖学金,到以唯一传媒专业本科生身份入选全国百位国奖学生代表,获《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她以出色的成绩交出一份又一份亮眼的答卷

如此成绩单背后,是每一节课都坐在教室第一排紧跟老师思路听讲,是每一作业都以最高标准追求完美,是每一场优质讲座、网课都踊跃参与、记满笔记,是每一次考试前都全面备考、倾尽全力,是每一个假期也毫不懈怠地通过在线学习“补充营养”。在校内学习之外,她还多次积极参与北京大学可视化研究生暑期课程等知名暑校项目并获得优秀结业成绩,补充专业所学

不完的中英文献、跑不通的复杂模型,刚开启科研学习的她也曾一度陷入自我怀疑。在长时间高强度的科研训练以及累积十余万字的英文论文写作之下,她已主持或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国家级本科生重点科研项目”“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科研项目共5项,参与专著、教材等出版物共3项,发表SCI二区、CSSCI高水平论文2篇。其中,一篇聚焦计算机交叉学科前沿研究,基于特征增强技术搭建细颗粒图像识别模型的文章,已顺利发表于满足申博需求的sci二区期刊,为Deep fake泛滥的网络安全治理贡献实际力量。

淬炼本色,争做担大任的青年媒体人

带着“铁肩担道义”的前辈指引在反复的专业训练中不断磨砺新闻人的基本素养,在多元的媒体实践中掌握行业的新动向。

在东师校园中,作为传媒学院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各大校园媒体工作中,曾担任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东师拾全拾美”副主席兼文编部部长、东北师范大学团委学生会“东师青年”新媒体中心副部长等职务,在“东师拾全拾美”等学校官方微信、微博平台中发布推送文章等150余次,内容涵盖党史学习、校园风貌等,以己之力讲好东师故事”。

在纷繁复杂的国内舆论场,从中央媒体新华社、共青团中央,到国内头部媒体财经杂志智库、成都商报红星新闻,多次参与重大舆情事件报道,聚合前沿专家观点产出原创报告,多篇报道及话题登上微博、知乎等热搜,话题热度最高达一小时内破百万,累计作品浏览量逾千万。此外她曾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时评文章,在《中国日报》发表活动纪实,参与了中国公共传播论坛的新闻报道工作以及国内最大新闻实习生实训组织,力图实现将所学放置于实际,真切触摸到了新闻行业的真实力量。

在立场交锋的国际舞台上,从ICA国际传播学会、IAMCR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两大传播学国际顶会,到欧洲传播学大会、亚太传播论坛等国际知名会议,再到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年会等国内高水平A会议,多次以全场唯一本科生、最年轻华人学者身份受邀参会并宣读论文,在国际传播、性别权益、公共舆论等重大议题中对外生动讲好中国故事,所参与活动多受CHINA DAILY、《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在澳洲、法国、澳门、北上广等地留下了属于东师学子、中国青年的声音。

践悟为本,争做有担当青年生力军

从影视广告到微电影,从数据新闻到信息可视化,凭借全面而扎实的专业技能,不断尝试新的领域,突破自己的边界,以画面表达创意与观点、以镜头定格特别瞬间,于各级各类全国品牌竞赛中荣获奖项三十项,多项赛事刷新全院乃至全校最好成绩,其中包含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我心中的思政课”第六届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征集活动、全国高校大学生思政课分众式优秀学习成果评选活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高水平奖项。同时,在个人的带动下,现已逐渐号召起我校多学院多年级同学建立合作竞赛关系,共同投身于更多元更有难度的挑战,齐心协力为学院乃至学校增光添彩。

触摸真实社会,理解“行万里路”的真谛。她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CFPS中国家庭追踪调查项目访员,在这个国内最大规模之一的社会调查活动中辅助调查机构获取最基层的家庭数据,5000分钟的电话调查中为上百个农村家庭送去温暖她曾利用专业优长牵头组建“乡影行”高校公益团队,带领一批传媒学子投身国家乡村振兴及基础教育事业,团队逐渐吸引多所高校入驻,作品影响力辐射达500万人,成为本校唯一一支入围“挑战杯”创赛国赛的本科生队伍,荣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家级铜奖省级特等奖、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银奖、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省级金奖,实现了学院在该类品牌创赛中金银奖项的零的突破先后获得中国青年网省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她曾参与申报“影润童心”暑期大学生三下乡重点支持项目以及“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定期为家乡乡村小学讲授影视美育课程,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在四川吉林山西内蒙古等地留下青春印记。

身为同级首批中共党员她曾连续四个假期线上支教,疫情中挺身而出担任防疫志愿者,作为长春市高校学生代表参与共青团长春市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并发表感言身为校学生会成员、院学生会主席她始终心系院校发展作为学院代表在东北师范大学领导班子民主座谈会上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在学院学情调研会上与师生共话学院学风建设工作,以自身力量号召起越来越多青年学子加入有为征程之中志存高远,逐梦远方。

关山初度路犹长。回望过去的三年时光,所有闪光背后的艰辛与苦楚只有自己知晓。密密麻麻的任务清单、长达三年的轮轴飞转,在身体与心理健康的双重折磨中一次又一次站起,在半年内接连痛失多位至亲和家庭变故的悲讯中学会更加坚强。无论肩负多重的压力、无论面临多难的挑战,始终以最积极的一面面对生活,努力为身边的同学们传递正向情绪。当越来越多的同学向表达“谢谢有你的存在”“是你给了我动力”这样的语句时,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散发的能量已不再仅仅支撑自己一人,而是影响、带动起了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踔厉奋发、积极上进。个体的微小价值,正在被扩大、被实现。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则未来可期。那一千多个好像永远熬不到头的黑夜,和那些日复一日与时间赛跑的白天,以实际行动证明了青年媒体人的大有可为。如今的她将怀揣着炽热的新闻理想继续向着全球顶尖名校前进,使星星之火凝聚成燎原之势在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青年的最强音!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 |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 | 邮编:13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