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买苏米古丽·卡斯木个人事迹材料
她出生在帕米尔高原的边境小山村,是村干部和护边员的大女儿,更想做建设新疆的好儿女。从大山里的村小出发,成长在党的好政策下,她实现了到内地读大学的梦,二十一年的成长与求学经历让她无比坚定,未来要把青春的奋斗篇章一笔一画地书写在祖国边疆的大地上。
萌芽:服务在基层一线的种子
她出生在党员家庭,妈妈是护边队伍中的一员,爸爸是一名村干部。在海拔4400米的边境哨所巡逻、做后勤保障,与村民一同修水渠、修路,是她眼中父母的日常。她从小就知道,服务在基层一线是向党和祖国表达感恩的方式。烧暖气的铁炉子、山外来的志愿教师,是她对小学最深刻的印象。一批又一批的志愿教师来到村小,给他们传授知识、讲大山外的世界。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找一找自己的梦想,志愿教师的话就这样记在了她的心里。12岁,得益于新疆区内初中班的政策,她抓住走出大山的机会,来到了离家2000多公里的石河子市读初中。
从小山村到城市读书,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但是,对于小学未学过英语、普通话表达薄弱的她而言,语言问题成为了第一大难关。入学初的几个月,她感受到了极大的落差和挫败感,跟不上课程内容,甚至被建议遣返回家乡的初中读书。但是,她并不甘心就这样回去,她告诉自己,先天不足就用后天努力来弥补差距,就这样,她成了老师和同学眼中“最勤奋刻苦的学生”。入学的前两个月,她在梦里都是用普通话对话,初中三年,她总是第一个到班级,每天记忆汉字的声调、坚持说普通话,从英文字母开始学起,发觉语言表达上的不足就主动向老师求助,请英语老师额外布置作业和任务。三年的努力,她逐渐冲破语言关对她的束缚,让差距一点一点缩小,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她以班级第一的优秀成绩考上了广东肇庆中学新疆内地高中班。
从新疆边境到内地,她站上了更高的平台,报考师范院校的种子从这时起破土、发芽。进入高中,她非常珍惜每一次提升的机会。学校开办书法课,她积极学习,练出了一手漂亮的硬笔字;学校组织征文活动,她积极参与,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获得了国家级高中组三等奖。在此期间,她不只是埋头努力、丰富自己,开始尝试像父母一样为家乡做点事。她利用暑假时间为当地小学生教写作文、讲解古诗,跟他们分享自己在外的所见所闻;她在村委会主办的“国语学习夜校”中当了小老师,教村民们用汉字写自己的名字、教他们日常交流用语,成为了“推广普通话,促进民族团结”政策推进的一员。
村民们告诉她,学好了普通话,就可以和全国各地的游客交流,这样一来,他们的收入就变多了。村民们朴实的话语让她意识到,知识不仅能帮助家乡人民说好普通话,更能帮助家乡发展致富,她对教育有了自己更深刻的认识。报考师范院校的中文专业,成为了她走出大山后更具体、更真切的梦想。2021年9月,她如愿来到了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习汉语言文学。
成长:冲破语言关、学习关的阻碍
大学带给她的第一课,是直面少数民族同学与汉族同学的差距。当她和同学们聊起高考,她才知道仅仅高考分差就接近一百分,更别提在文学功底与语言表达上的差距。但是,她没有忘记自己从哪里来,又想要到哪里去,她重拾自己的斗志,不断告诉自己“买苏米,不能放弃”。
课堂上,她的身影总是出现在第一排,抓住每一个自学自讲上台锻炼的机会。课堂外,她经常向学长学姐请教学习经验,向专业课教师表达不解与困惑。大一学年,她收获了不错的成绩,取得了专业排名第20名,成为学院少有的获得学业三等奖学金的少数民族同学。然而,当她斗志昂扬准备在学业上更进一步时,大二学年增多的专业课,让她基础薄弱、积累不足的短板再一次暴露出来,一学期的排名直接下降了近30名。这次成绩的滑坡并没有成为她真正意义上的低谷,她跟自己说“买苏米,不能放弃,过程中的进步与成长比最终的结果更重要”。就这样凭借着不放弃的坚持与努力,她活跃在“创造的课堂”大学生教师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等等活动上。不仅如此,大三学年她的成绩成功进入了年级第8名,最终成功推免至本校,成为了文学院近年来首位获得推免名额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同学。
在遇到困难时不放弃,她抓住了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次机遇。在学习专业课时,她被汉字与古汉语的魅力所吸引。尽管面对这样的课程,她需要付出比其他同学更大的努力,别人看似平常的文言文词汇,对她而言是生疏的,她需要先认识它,再过渡到文本整体意思的理解和学习。她笨拙的依靠每日抄写、背诵和记忆来熟悉繁体字、了解选文,不断增加古代汉语积累量的过程,更是不断加深了她对这个专业的浓厚兴趣。伴随着学院的教学深耕计划,学院组建了古文字专长班,她以古汉语97分的高分,幸运的成为了首届学员。第一次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古文字,她感觉自己像是在画画,怎么方便怎么画。随着老师的讲解,她才知道字的结构也有特定的意义,这让她对古文字充满了敬畏之心。2023年的寒假,她在老师的带领下参与了孔家坡汉简的注释的修订工作,是团队中唯一一名少数民族同学。这些科研经历的初步尝试,让她在亲身实践中体悟到了总书记所说的“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她暗下决心“有人做、有传承,那为什么不能是我呢”。因此,她在推免中坚定了选择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打破传统印象里少数民族同学学不好古汉语的标签,打通少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是买苏米书写的新答卷。
立志:开启教育守边的新篇章
她来自帕米尔高原,在东北平原上与各民族同学像石榴籽一样团结在一起。在寝室里,她带头组建背诵古诗小分队,每天背诵2-3首,总共背诵了将近200首。在班级里,她从组织委员成长为团支书,依靠自己的真诚与热心一步一步走到同学们的中间。在学院,她是疫情期间的楼层志愿者,是团委组织部的干事,更是少数民族座谈会上分享经验的常客。在学校,她是学校基层团建中心的智慧团建管理部部长,是扎扎实实推进团务工作的好帮手。三年来,她奔走在学生工作与服务同学的最前沿,多次获得优秀学生干部,成为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展现了各民族同学共同进步、一起成长的生动局面。
从新疆的边境小山村走来,她一路亲历、见证了党和国家的帮助与关怀。作为一名特别资助对象,入学时的“绿色通道”、每月的生活用品补给与助学金为她减轻了不少求学上的经济压力,当她因母亲抢救治疗的变故而苦恼时,临时困难补助更是抚慰了她的心。
她始终记得,服务在基层一线是向学校、向党和祖国表达感恩的方式。三年来,她参加厚普公益学校的线上支教、参与爱心学校的社区支教,累计志愿服务时长400余小时。她尝试用所学反哺家乡,通过“三下乡”、志愿教学、科研研究等活动,将心中的感谢化作实际行动,足迹遍布新疆地区的5个县市。大一暑假,她通过三下乡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活动,参与当地普通话的宣传与教学,探访了“全国民族团结模范人物”巴依卡·凯力迪别克,通过公众号推文对巴依卡“三代护边”的爱国事迹进行宣传,阅读辐射量将近2000人次。大二学年,她参与重点科研项目,以新疆部分地区的语言规划情况为主要研究对象,了解新疆少数民族在普通话学习上的现实困难并提供针对性方法策略。大三学年,她加入学校同心圆少数民族辅导员办公室,协助建立前往新疆、西藏、内蒙古的支教团,并于2024年7月前往新疆叶城支教。
如今,她是一名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准研究生,她坚定的要把研究论文写在家乡的帕米尔高原,接过父母手中护边的接力棒,牢记总书记对古文字研究的传承与期待,发挥自身专长,将教育守边的青春故事写在新疆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