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学生工作部
学校主页
 网站首页 | 部门介绍 | 队伍建设 | 思政教育 | 日常管理 | 学生资助 | 心灵港湾 | 党建园地 
思政教育
 入学导航 
 典型培育 
 学风建设 
 实践育人 
 文化育人 
 网络育人 
 毕业教育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思政教育>>典型培育>>理想与成才>>正文
披“锌”戴月游学海,高歌“锰”进砥砺行
2024-12-27 22:04  

——化学学院杨书环个人事迹材料

杨书环,女,汉族,中共预备党员,化学学院化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来自河南省商城县李集乡的一个小山村,作为家里三个孩子的老大,她是村里第一个考入211院校的人;来到东师后,她继续保持勤奋踏实的奋斗姿态,精心规划、用心学习、专心科研,努力在化学的领域中绽放自己的光彩。

每周80小时的学习“永动机”

虽然自小学三年起就开始住校生活,但第一次离家2000多公里,依然让她感到手足无措,无措的不止生活环境,更是学习困难。从小生活在农村,又出生在高考竞争最为激烈的河南省,她是大家口中的“小镇做题家”,在学习上总是习惯性的记忆和刷题,但是大学化学的第一门基础课《化学概论》的期中考试却给她当头一棒。做题时她发现一些简单机械的记忆与计算能得心应手,但是需要理解本质做出延伸的题目时她就显得艰涩,所以那张看起来分明很基础的试卷她也只打了67分,她突然意识到原来化学不是“理科中的文科”,不是简单识记就能学好的,她开始转变学习方式,更加注重知识的理解,早六晚十,她每天保持10小时以上的有效学习时间,她习惯泡在图书馆里一遍又一遍的翻阅教材,查阅拓展资料,去看到知识点背后的原理和本质,注重知识之间的衔接,将把书读厚再读薄贯彻落实。她始终相信夯实基础的路走得踏实了,之后的路才能走得长远。这是她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真实写照,当渐渐掌握学习大学化学的奥秘之后,取得了连续3年专业第一,专业课优秀率百分百,平均分95分以上的成绩,荣获国家奖学金2次,校长奖学金,优秀学生等校级以上奖励荣誉11项。

实验室中最听话的“小师妹”

在化学实验课上,她第一次感受到知识从课堂到实验室的奇妙,当她拿到生平第一次做出的五水硫酸铜蓝色晶体时,她深受震撼,她没想到学习化学之后自己居然也可以做出书本上出现的实验药品。从那时起,一颗小小的科研种子在她的心里播种。

在了解到本科生有进实验室的机会后,她主动联系老师,开始伸出科研学习的触角。刚进入实验室,她不敢轻易触碰任何一个实验仪器,生怕“一触千金”;称药品紧张到手抖,她称一次的时间师姐可以称三次;实验记录本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事无巨细的记录实验的每一步,却又毫无重点、未中靶心。前两个月她刷一个试管都要磨叽三分钟,做师姐在实验室里的贴身跟屁虫,每做一步操作都需要师姐在旁边指导还畏手畏脚,实验失败了只会跟师姐汇报。但她无论课程多满,每天依然坚持到实验室,即使9点下晚课,也要到实验室再操作学习1小时。渐渐地,她能自主进行各种分离分析手段确定产物结构,能主动探寻实验失败的原因并改进实验方法,她开始在科研这条路上小步前进,稳扎稳打。经过半年的前期准备,她获立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课题立项《氮丙啶叶立德的反应研究》(全校仅6人),收到5000元立项资金时,她简直比拿到国奖还开心。

“俄式英语”中打起十二分精神

在学校和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她前往俄罗斯莫斯科大学交流学习。进了莫斯科大学的实验室后,她意识到,国内的第一名在这里并不占优势,在可选择的研究范围内,均是在国内从未了解过的领域,甚至中文文献都查不到一篇,加上导师和师兄大列巴味的英语,要完成一项独立课题简直是英语、专业知识、实验操作的重新来过。于是,每天完成课业任务之后她都要静下心来阅读至少两篇英文文献,做好笔记,归纳好写作思路,积累好专业英语单词,如此反复,一星期之后她终于弄清楚自己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思路也基本掌握相关专业词汇。开始正式实验之后,由于与莫斯科学长的沟通障碍导致实验进程非常缓慢,她心急如焚,一边苦练英语口语,一边自学俄语单词以便能抓住学长突然的俄语袭击,同时投入更多时间在实验室。终于,在不懈的努力下,她不仅能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实验,有自己的一些想法,还被导师委以重任,带一位莫斯科大学的俄籍本科生一起做实验!学期末,经过反复修改与打磨,她顺利完成了一篇长达10000字的全英论文和全英答辩!

虽然在俄罗斯时没有时间走出校园去看看“俄式风景”,但在莫斯科大学的课堂和实验室中她看到了“科研的美丽风景”,这段经历开拓了她的视野,鼓舞了她的信心,让她学会了如何开展基础科研项目,如何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如何进行团队合作。回国之后作为负责人,获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1项,《烯基卡宾与氮丙啶的[3+3]环化反应研究》,荣获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校赛三等奖,同时参与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获省赛一等奖、国赛三等奖,在核心期刊《大学化学》(CAJST)上发表论文1篇。多次的科研与竞赛经历让她领略到化学的奥妙也看到了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挑战,但是她相信“苟有恒,科研之路也可观!”

在科研中的摸爬滚打也使她认识到,要做科研,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发挥团队的力量。她尽可能多的参加项活动,突破自己“小镇做题家”的内敛性格,担任厚普公益学校的志愿教师;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学院举行的大型学科素养大赛中作为出题人,带领200多名学生参赛完赛……作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她始终牢记为师生服务,多次担任学院学业帮扶课堂的主讲人,为学业困难学生答疑授课,成功挽救10名学业预警学生。

在东师的这三年时光,有学院老师们的传道授业解惑,有辅导员亦师亦友的支持陪伴,有遇到困难时倾囊相助、敞开心扉的室友,有学业上志同道合共同进步的朋友。是的,独木难成林,是他们给了她勇气和力量去踏实努力谋求发展,有太多太多感动和感激的话语只能汇成一句:“感恩!”。

正如门捷列夫所说“在化学的世界里,没有永远不变的定律,只有不断探索才能发现新的奥秘”。在东师的奋斗故事中,勤奋一直是她奋斗的底色,坚韧是她鲜明的品格,创造是她前进的方向。未来,她将带着学校“勤奋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精神,在化学科研领域不断求索,向着科研工作者的理想不断前进!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 |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 | 邮编:13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