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处
学校主页
 网站首页 | 部门介绍 | 队伍建设 | 思政教育 | 心灵港湾 | 日常管理 | 党建园地 
思政教育
 入学导航 
 典型培育 
 红色体验 
 毕业教育 
 网络思政 
 学院特色工作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思政教育>>红色体验>>回望延安>>正文
一次革命精神的洗礼——东北师范大学优秀学生党员赴西安延安社会体验纪实
2015-04-25 00:00  

虽然在中国的疆域版图上,延安是个并不起眼的地方,但当你翻开中国革命的漫长画卷时却会发现,这里曾是多少有志青年心向往之的革命圣地!“打断骨头还有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这是当年一批上海青年为了抗日救亡,历经千辛万苦,辗转万余里,跋涉13个月来到延安时写下的诗句,生动地体现出延安在当时中国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地位。201475日至11日,东北师范大学优秀学生党员社会体验团队一行26人,从长春出发,经由西安来到了这片红色的热土。这支由各学院党员学生干部骨干组成的社会体验团队,既是东北师范大学学生干部的代表,也是东北师范大学学生党员的代表。延安之行对他们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他们已经带着无限渴望,准备通过踏访革命旧址、探寻革命遗迹、追随革命脚步、体悟革命真理,不断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

大义为重、共克时艰

西北重镇西安,曾经是中国历史上十三个封建王朝的首都,特别是在这里发生的西安事变,更使其蜚声中外。这也是实践团之所以从西安取道奔赴延安、而非直达延安的一个重要原因。西安事变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既是抗日战争由局部走向全国的转折点,又是国共两党由对立走向再次合作的转折点。人们对它作为全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对外的集中体现,特别是其中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等人的杰出贡献,哪怕时至今日也由衷发出啧啧赞叹。

6日,实践团参观了位于西安市建国路69号的西安事变纪念馆即张学良公馆。该纪念馆占地面积7703平方米,布设有“西安事变史实陈列”、“千古功臣——张学良将军生平陈列”和张学良旧居复原陈列等多项内容。一进纪念馆大门,实践团员便被纪念馆内东西排列的三座三层砖木结构西式楼房深深吸引。楼房四周砌青砖围墙,大门开在北墙正中。这三座西式楼房便是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将军在西安工作的住所与办公的地方。

“同学们,欢迎来到西安事变纪念馆!”随着讲解员开始讲解,整个西安事变的来龙去脉和历史场景便随着一张张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件件稀见的历史文物以及讲解员循循善诱的话语,真实再现于实践团员的眼前。

“要理解西安事变,必须从张学良和杨虎城这两个人本身去理解。张学良、杨虎城能够以民族大义为重,通过发动西安事变,促成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功不可没”,社会体验团员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班耀存说。

社会体验团员、外国语学院大三学生孟朗在西安事变纪念馆中有关周恩来的一幅大照片前久久站立。他双眼紧紧盯着照片,脸上带着一副深入思考的神情。“我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对周恩来很感兴趣。”孟朗说,“应该说,正是因为有了他的积极斡旋,有了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才最终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我们党真的是一个顾全大局、以民族大义为己任的先进政党。”他的话也引起了其他已经走过这张照片的同学的驻足回望。

西安事变纪念馆不大,同学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很快就参观完了。离登车启程赴延安的时间还早,有的同学便再次返回纪念馆重温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有的同学在张学良公馆的门牌前排队照相、合影,有的同学则拿出自己的笔记本,沙沙沙地写着什么……

为党尽忠、为民效力

8日当晚2215分,体验团乘坐火车冒雨抵达了陕北古城、革命圣地延安。互成犄角的宝塔山、清凉山和凤凰山都已淹没在这夜幕雨帘之中,唯有那建于北宋时期的延安宝塔,在景观灯的映射下发出了明亮的红色光芒。红色象征着革命,红色光芒则象征着革命的火炬。60多年前就已燃遍中华大地、驱散旧社会黑暗的圣火,如今依然燃烧着,并越发有力。他守护着中国革命,守护着为了中国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武忠魂。这26名体验团成员已经做好时刻接受洗礼的准备。

9日早8点,体验团员们就出发了。他们今天的体验任务很重,抗大旧址、延安党的新闻宣传事业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等等都在他们的体验计划之内,而最为重要的则是瞻仰位于枣园边上的张思德纪念雕像。

张思德1915年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的一个穷苦农民家庭,他于193312月参加红军,1937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过中央警备团警备班长和毛泽东的卫士。在一次反六路围攻的战斗中,他右腿先后两次负伤但仍强忍剧痛、冲入敌阵并缴获两挺机枪。在长征途中,他曾两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194495日,他带领战士们在陕北安塞县执行烧炭任务时,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他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却被埋在窑洞之内,牺牲时年仅29岁。98日,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1000多人,在延安凤凰山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举行张思德追悼会。毛泽东亲自参加追悼会并发表著名的《为人民服务》的悼念讲话,对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和境界给予了高度赞扬。

9日下午315分,体验团队乘车来到张思德纪念雕像广场。一下车,崖壁上的五个大字“为人民服务”便直入眼帘。五个大字的正下方矗立着张思德身背木柴前进的巨型雕像。他迈出的脚步是那么的矫健,仿佛看到了战友们在向他微笑和招手;他紧攥的双手是那么的有力,仿佛听到了革命号角在发出前进的命令;他脸上的神情是那么的喜悦,仿佛想到了烧出的木炭已经为党中央和毛主席派了大用场。……

体验团的成员们不自觉地围拢在张思德像旁边的雕刻有《为人民服务》全文的石碑前,在同学们的共同倡议下,大家齐声朗读了这篇文章。“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70年前,毛主席曾在这里写下《为人民服务》的光辉篇章。70年后,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又一次回响在张思德的纪念雕像前。这既是对英灵的告慰,又是对自身所承担责任的宣誓。

“《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小的时候就学过,由于这五个字的巨大效应,使我对这篇文章和这个人印象十分深刻。这次来到延安,特别是站在张思德像的面前,想到我们党在这里领导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想到延安这样一个极为闭塞的山城居然成为了全国人民心向往之的红都,我真正感受到了毛主席在这篇文章中传达出的思想,真正感受到了我们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的作用。”这是化学学院高池在参观完张思德像后的发言,这个四川小伙平时少言寡语,但真正说起话来却也是掷地有声。旁边来自地理科学学院、学习城乡规划设计的刘伟也有同感。

一边访旧址、一边听讲解、一边作笔记,体验团员们尽管来自不同的学院,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但他们在学习革命精神的态度上则是相同的。

不为名利、甘于奉献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然而,有这样一位医生,他把救死扶伤诠释得更为深刻。他的名字因为一篇文章而家喻户晓,他的名字因为一项事业而广为传颂,他的名字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精神始终与中国革命紧密相连。他就是诺尔曼·白求恩。了解白求恩、学习白求恩、感悟白求恩精神,则是体验团此次延安之行的重要一课,更何况这一课将在枣园革命旧址进行。

“诺尔曼·白求恩是一位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高水平医生。”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的冯建枚老师如是说。“除了毛泽东主席写的《纪念白求恩》,大家还知道其他关于白大夫的事情吗?”冯老师这一问还真把同学们难住了,大家纷纷摇头。

“白求恩是加拿大著名胸外科专家。他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个牧师家庭。他的祖父就是一位闻名遐迩的医生,他的父亲是基督教牧师,母亲是传教士。这样的家庭出身为白求恩的成长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冯老师那女性特有的极有感情的语调牢牢地抓住了同学们的心,就连负责组织此次活动的几位带队老师也不由自主地往前探了探身子。

“他1916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并获学士学位;1922年被录取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学会会员;1933年被聘为加拿大联邦和地方政府卫生部门的顾问;1935年被选为美国胸外科学会会员、理事。他的胸外科医术在加拿大、英国和美国医学界享有盛名。”讲到这里,冯老师顿了一下,接着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于19383月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派遣,率领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延安,不久赴晋察冀边区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卫生顾问。为减少伤员的痛苦和降低伤员的死亡率和残废率,他坚持把手术台设在离火线最近的地方。11月底,他率医疗队到山西雁北进行战地救治,两昼夜连续做71次手术。”说到这,体验团员、历史文化学院学生张丹跟她旁边的徐晓彤说:“基本一个半小时一场手术,这得需要多么熟练的技术啊!”

冯老师继续讲道:“193910月下旬,白大夫在抢救涞源县摩天岭战斗的伤员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之后在给一个外科传染病伤员做手术时不幸感染‘破伤风’,但仍不顾伤痛坚决要求去战地救护,终因伤势恶化,转为败血症,医治无效,于1112日凌晨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终年49岁。”体验团员们不错眼珠地盯着冯老师,他们的面部表情随着冯老师语气的变化而变化,时而紧锁眉头,时而圆睁二目。冯老师特有的那种温婉而又略带伤感的语气,让许多同学的眼角顿时湿润起来,他们为白求恩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所感染和震撼。

“从小就读过《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但一直都不理解他的深层次内涵。这次来延安,特别是听了冯老师的课之后,我真正理解了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的真正含义了。共产党员就应该像白求恩那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毫无私利、甘于奉献,舍小我、成大我。”实践团员、外国语学院学生许畅在冯老师结束讲课后,主动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其他同学对他的话频频点头,表示赞同。

回到驻地,体验团26名成员在5位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召开了全体大会,交流几天来参观的感受。音乐学院徐天琦结合几天来参观延安革命旧址的感受,谈了自己的看法。她说:“我这次来到延安,感受到了延安的精、气、神;来到延安,重新理解了延安精神。我们党能够从这样一个闭塞的山沟走向全国,成为中国的执政党,靠的就是这样一股精神,就是为民效力、甘于奉献的精神。”她的发言引得其他同学连连点头,可以看得出来,她的发言代表了很多同学的心声。

“其实说到底,我们党靠的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学部翟莹又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做了进一步的概括。

指导教师管立国听完大家的发言后对体验团成员们说:“我们师大的许多同学以后要从事教育工作,我想作为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同学们更应学习和体悟延安带给我们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其中包括抗大精神、张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以及南泥湾精神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爱学生、为学生风险,才能成为被需要的、合格的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从延安返回长春的火车上,实践团的26名成员都很少说话,这和他们刚来延安时候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中有的出神地望着窗外,有的靠在椅背上盯着车厢顶部的电灯……无论他们在看什么、看哪里,他们的眼神都是一样的,都流露出一种坚定和不容置疑,勃发出一种只有经过革命精神洗礼后才会显现出的新的力量。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 |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 | 邮编:13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