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课程建设为主渠道,构建多维立体心理课程体系
立足知识掌握,稳步推进广谱式课程。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深入落实助教助学模式,强化学习效果。2019年开设至今,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全员覆盖。本年度学工部将联合心理学院,着力建设具有我校特色、符合学生特点、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心理必修课程,切实提高心理育人质量和效率。
立足能力提升,自主开设实操式课程。开设《大学生心理调适与成长》选修课,教授心理调适技巧。课程紧密围绕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发展需要,通过两年研发、打磨,2022年正式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形成基于问题导向、积极取向、实用指向的实操训练课程模式及校本化教材。我校进一步成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务委员会,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任课教师资格申报审核管理办法》,明确心理授课教师准入标准,实现课程质量与育人效果“双提升”。截至目前,已累计开设34个课堂,每年覆盖近700人,学生好评率均超95%。
立足问题解决,着力推出体验式课程。以“菜单式”团体心理辅导为途径,专题解决学生个性化心理困扰。依托中心“四有”心理工作队伍体系建设,发挥学生朋辈引领作用,在学生群体中征集实际心理困扰主题,培养一批心理专业研究生为带领者,面向全校学生推出团体心理辅导服务,秋季学期以新生适应为主线,推出团体凝聚、寝室关系、同伴关系、自助技巧专题团辅;春季学期以发展为主线,推出自我认识、情绪调节、亲密关系、压力管理专题团辅。每年开展团辅活动百余场,覆盖3000余人。
二、以教育活动为主阵地,营造健康和谐校园文化氛围
打造心理素质发展精品项目。以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提升为目标,贴合学生兴趣,发挥学生能动性,每年开展春季“3.25”心理繁荣主题、夏季“5.25”心情绽放主题、秋季“9.25”校园适应主题、冬季“12.5”期末减压主题“爱我”系列大型校园心理文化活动。同时,邀请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面向全体政工干部及学生开展“阳光学工”心理育人、“阳光伙伴”心理自助能力提升系列讲座。动静结合,持续调高心理文化活动热度,在全校范围内营造“积极向上、理性平和、自尊自信”的良好氛围。
拓深网络心理育人活动新效能。依托“东师心晴”微信公众平台为载体,实现在线知识科普、咨询预约、心理测评、互动交流等多项功能。每月不间断推出心理健康知识科普、趣味活动推广栏目,如《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睡眠质量拯救指南》《停止“我是真不行”改为“我可以成长”》等“心晴宝典”系列原创心理知识科普文章,围绕学生关注的心理发展热点话题,在线提供贴心指导。目前平台关注量达3万余人,实现了我校学生的全覆盖,网络作品单篇阅读量最高达2.7万人次,极大推动了校园心理育人工作与新媒体技术的高度融合,增强了积极心理引领的时代感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