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学生工作部
学校主页
 网站首页 | 部门介绍 | 队伍建设 | 思政教育 | 日常管理 | 学生资助 | 心灵港湾 | 党建园地 
党建园地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党支部建设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党建园地>>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文
学习心得
2025-06-13 18:46  

 


作为一名高校心理教师,近期参与的高校党员基本培训首次学习活动,让我在社会结构变迁学生身心特点教育使命担当的逻辑链条中,重新审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与价值本次学习的内容既是一组时代教育切片,更是一本育人指南。它们从不同维度勾勒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精神图谱,也为心理教师如何回应学生需求、助力学生成长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一、解码“新青年”:从身心特点看心理教育的底层逻辑转变

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学生身心特点出现新的变化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当代学生群体的重新认知。无论是更看重丰富的精神需求,需要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精神体验的核心判断,还是平视世界的底气”“高质量的发展条件”“丰富的知识储备”“开阔的视野格局四大特点的提炼,都在传递一个关键信号:新时代青年的心理需求已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从标准化转向个性化

过去,我们常将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归因于学业压力或人际矛盾;但现在,他们的困惑可能源于信息过载下的自我认同混乱(如社交媒体中的完美人设焦虑)、价值多元带来的意义感缺失(如躺平奋斗的认知冲突),或是全球化视野与本土文化的碰撞(如跨文化适应中的身份困惑)。学生们精神需求不再是单一的被理解,而是被看见独特性;他们的心理韧性不再依赖外部评价,而是需要内在价值的锚点

这提醒我,心理教育的第一步是去标签化。过去常用的问题导向评估模式可能需要调整:与其急于给内卷焦虑”“社交回避贴标签,不如通过个体访谈、团体辅导等方式,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其需求背后的社会语境。例如,面对平视世界底气带来的高期待高落差矛盾,心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比较对象他人转向过去的自己,帮助其建立成长型自我认知;针对个性化需求,则可以通过生涯规划工作坊等形式,支持学生在多元选择中找到兴趣能力社会需求的平衡点。

二、扎根“立德树人”:心理教育在五育融合中的独特价值

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红色标语贯穿全场,五育并举理念深入人心”“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加强的要点与学生活动照片交相辉映,让我深刻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的心灵鸡汤,而是立德树人的隐形引擎一批一批听党话、跟党走的时代新人,其核心特质不仅是政治认同,更是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与抗逆力。心理教师恰恰是这些特质的培育者之一。

德育需要心理教育提供情感共鸣当我们在课堂上讲述家国情怀时,若能结合学生的成长经历(如疫情中的志愿者体验、乡村振兴的社会观察),将抽象的价值转化为具体的情感体验,才能真正引发共鸣;

智育需要心理教育破解学习焦虑以智助教、以智助研的教师要求,与以智助学的学生目标,都指向高效学习的心理机制。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元认知训练”“压力管理等工作坊,帮助学生从被动应试转向主动建构

体育需要心理教育激活内在动力户外活动中的学生让我想到,团队运动中的合作、挑战极限后的成就感,本质上是心理韧性的训练场。心理教师可以联合体育教师设计心理拓展项目,将意志品质培养融入运动场景;

美育需要心理教育滋养情感丰盈艺术治疗、表达性写作等心理技术,本就是美育的延伸。通过引导学生用绘画、音乐、写作等方式表达情绪,既能提升审美能力,又能促进心理疗愈;

劳育需要心理教育消解价值偏见部分学生对劳动的轻视,往往源于劳动无法带来即时满足的认知偏差。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劳动意义探索团体辅导,帮助学生理解劳动不仅是生存手段,更是自我实现的途径

简言之,心理教育要成为五育黏合剂”——它既为五育提供心理支撑,又从五育中汲取教育资源,最终指向完整的人的培养。

三、拥抱“数智赋能”:心理教育的技术伦理与人文温度

让数智技术为师生的成长、高校的发展助力赋能的标语下,教师要做教育数字化时代的领跑者”“学生要做以智助学者的要求,与遵守数字伦理规范的提示形成鲜明对照,这让我对技术时代的心理教育有了更辩证的思考。

一方面,数智技术为心理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精准评估: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社交互动数据(需严格保护隐私),可以更早识别潜在的心理风险(如长期独来独往、网络使用时长异常);

便捷服务:线上心理咨询平台、AI心理测评工具,能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为更多学生提供触手可及的支持;

资源共享:慕课、虚拟仿真心理训练场景,可以打破地域壁垒,让学生接触到更优质的心理教育资源。

但另一方面,技术的双刃剑效应也不容忽视。图片中遵守数字伦理规范的警示,正是对心理教师的提醒:

数据安全:学生的心理数据属于敏感信息,必须严格遵守《个人信息保护法》,避免因数据泄露造成二次伤害;

技术依赖:过度依赖线上咨询可能削弱师生间的情感联结。心理教师需把握技术工具人文关怀的边界——例如,线上咨询适合解决具体问题(如考试焦虑技巧),而深度创伤干预仍需线下面对面交流;

数智技术的终极价值,是解放而非替代心理教师——它让我们从重复性的行政事务(如数据录入)中脱身,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个性化指导”“深度共情等机器无法替代的工作中。

四、拓展“开放格局”:心理教育的全球视野与本土坚守

树立开放思维,共同参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的主题,与多走出去深化学习交流合作”“在全球教育治理中发挥引领作用的举措,让我意识到:新时代的心理教育,既要立足中国大地,又要放眼世界潮流

全球化背景下,学生的心理挑战已超越国界:跨国恋中的文化冲突、国际学术交流中的自我定位、网络空间的全球社群认同”……这些都需要心理教师具备跨文化视野。例如,在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时,需引导学生既看到国内发展机遇,也理解全球职业市场的规则

开放不等于盲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的目标,本质上是以我为主的自信表达。心理教育同样需要文化自觉

挖掘本土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平衡”“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心理调节智慧。例如,用成长型思维解读挫折,与道家顺其自然的智慧不谋而合;

讲好中国故事:在跨文化交流中,心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心理学的视角传播中国文化(如集体主义背后的社会支持系统、家国情怀中的责任担当),增强文化认同;

参与全球对话:通过国际学术会议、联合研究项目(如世界各城大大会),分享中国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经验(如高校家庭社区协同干预模式),为全球教育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这次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理念的变化——认识学生引领学生,从扎根传统拥抱变革,从专注个体胸怀天下。作为高校心理教师,我们的使命不仅是解决心理问题,更是培育心理韧性;不仅是治疗心理疾病,更是赋能生命成长。未来,我将以此次学习为起点,在实践中践行三个坚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用更细腻的观察理解新时代青年的精神需求;坚持五育融合,让心理教育成为立德树人的隐形翅膀;坚持开放创新,在技术与人文、传统与全球的碰撞中,探索更具生命力的心理教育模式。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都是时代的棱镜;每一次心理辅导,都是在为未来的时代新人点亮一盏灯。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 |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 | 邮编:13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