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义梅
作为一名高校专职心理教师,我有幸深入聆听学习教育部怀进鹏部长关于“高校党员基本培训”的重要讲话精神。这场深刻的思想洗礼,既让我感受到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磅礴力量,也使我更加明晰了心理育人工作的责任担当。通过系统学习,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我从五个维度提炼出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与思考。
一、以“六有”标准导航心理育人方向,构建心育与德育协同体系
怀部长提出的“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六有”育人标准,为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价值坐标。这要求我们突破传统心理辅导的局限,将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入“三全育人”格局。
在实践中,我们建立了“心理普查-危机预警-干预疏导-成长支持”的四级服务体系。通过新生入学心理测评大数据分析,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数字画像;依托“5·25”心理健康月开展“朋辈互助计划”,培训来自各学院、部的学生心理委员成为“心灵哨兵”;创新“心理剧工作坊”、“幸福成长团体辅导”等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这种全景式心理育人模式,正是对“六有”标准的生动诠释。
二、以“四个相统一”淬炼心理教师队伍,夯实心育专业根基
面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怀部长强调的“四个相统一”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心理教师,我们深谙“言传身教”的分量——既要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者,更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我们实行“双师双能型”培养机制:一方面定期参加心理咨询伦理培训、危机干预工作坊等专业研修;另一方面深入马克思主义学院参与思政课程研讨,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们设计了“红船精神与压力管理”、“长征精神与挫折应对”等特色微课,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这种双向赋能的培养模式,正是践行“四个相统一”的鲜活注脚。
三、以“精准滴灌”创新心理育人模式,提升思政工作实效性
针对当代大学生呈现出的“Z世代”心理特征,怀部长提出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工作方法极具指导意义。我们运用大数据技术绘制学生心理需求图谱,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服务矩阵:开发心灵树洞匿名咨询平台、创建心理云课堂慕课体系,疫情期间推出的同心抗疫心理包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心理画像精准干预系统。该系统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学业困难、人际困扰等六大类问题进行智能识别,自动匹配个性化干预方案。某大一新生因适应障碍触发预警后,系统即时生成包含心理咨询预约、朋辈辅导安排、学业帮扶指引的综合干预方案,成功帮助该生在两周内实现状态改善。这种科技赋能的育人模式,正是精准滴灌理念的创造性转化。
四、以“扎根中国大地”理念引领心育本土化探索,彰显文化自信
怀部长强调的“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指明方向。我们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心理智慧,《论语》中的君子求诸己、《周易》中的自强不息等思想精髓,被转化为“自我关怀训练营”、“压力太极拳工作坊”等特色项目。联合校团委开展的非遗文化疗愈计划,通过剪纸、陶艺等传统技艺释放压力,形成独特的心理育人品牌。
在理论建构方面,我们提出的心理辅导模式,融合儒家和而不同思想与西方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心理和谐。这一模式立足本土的文化自觉,正是对“中国特色”教育道路的生动实践。
五、以“党建引领”强化心育政治属性,筑牢意识形态阵地
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委员,我深刻认识到心理育人工作的政治属性。我们开展“党性锤炼+心理育人”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教师赴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心理体验。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开发的“党史中的心理密码”系列微党课,运用积极心理学解读革命精神。
针对学生群体中存在的非主流价值观渗透现象,我们构建心理防线筑基工程:在心理危机干预中嵌入意识形态研判机制,建立“心理异常-思想波动-行为偏差”预警模型;组建由党员骨干领衔的心理宣讲团,深入班级开展“心理安全与国家安全”专题讲座。这种将心理育人融入党建工作的创新实践,有效守住了意识形态主阵地。
怀部长的重要讲话犹如灯塔,照亮了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行航向。作为高校心理教师党员,我们既是学生心灵的摆渡人,更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未来工作中,我将继续以“六有”标准提升育人境界,以“四个相统一”锤炼师德师风,以“精准滴灌”创新工作方法,以“扎根中国大地”彰显文化自信,以“党建引领”筑牢育人根基,在立德树人的伟大实践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