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处
学校主页
 网站首页 | 部门介绍 | 队伍建设 | 思政教育 | 心灵港湾 | 日常管理 | 党建园地 
思政教育
 入学导航 
 典型培育 
 红色体验 
 毕业教育 
 网络思政 
 学院特色工作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思政教育>>学院特色工作>>化学学院>>正文
特色学生工作主题汇报
2015-05-11 00:00  

规划人生、引领成长

——化学学院特色学生工作现场会汇报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学生工作是一项不断发展变化的事业,需要我们科学准确地把握工作对象的特点,不断创新工作载体,改进工作方法,提升工作的实效性和科学性。多年来化学学院以“大爱先导、规划主导、价值引导”为工作理念,以学校高水平化学教育和科研人才为导向,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依托学科优势,实现了由开放性人才培养到过程可控性人才培养的动态匹配,实现了与专业培养的无缝衔接。下面我将从学院概况、学生工作特色、《大学足迹》实施情况及经验启示四方面进行汇报。

一 学院概况

化学学院是我校建系较早的理科系之一,经过几十年教学与科研的实践,化学学院已成为我国培养高水平化学教育和科研人才的重要基地,表现出鲜明的办学特色和风格:

一是,科研氛围浓郁厚重,创新性强。 经过6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化学学院形成了浓厚的科研和学术氛围,科研成果显著。在学科建设方面,学院拥有化学一级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化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现设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多酸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浓厚学术氛围提供了有力支撑,取得了一系创新成果。近三年来,学院承担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等各类科研课题50余项,获省()科技进步奖4项,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95篇,占全校总数的70%,其中影响因子大于7的科研论文数在全国高校排名第11。在2009年教育部学科专业排名中化学学院列第18名。

二是,师资队伍力量雄厚,治学严谨,为人师表。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29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24人,讲师28人,助教1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76人。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5人。

一手抓科研,一手抓教育。在努力开展科研工作的同时,学院许多骨干教师也情愿放弃个人时间,加入到学生的培养工作中来。化学学院自2001年起即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在“导师制”实施的6年来,每年有1520名导师共为943名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学生科研水平大幅提高,培养出了一批学生科研精英。吴兴隆、郑轶莹、张杰、谭华桥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三是,学生爱科研,重学习,质朴踏实。化学学院现有学生571人,其中70%以上为免费师范生,50%以上来自农村地区。理科学院较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对知识的渴望使化学学院的学生长久以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学生普遍重视学习,热爱科研。全院571名学生,四级过级率达82%,获奖学金学生学分基点平均达到4.0以上;70%参加了各级各类科研小组,42人曾获国家级重大奖励,15人本科期间发表SCI论文。

二 学生工作主要特色

依托学院优势,结合学院特点,围绕学生成长,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化学学院学生工作形成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学业教育、就业教育” 为基本工作内容,以“制度保障、资源保障”为核心保障体系,以“成长规划”为主要载体的工作模式。以此为基础,化学学院学生工作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主要是:

一是创新性强。创新是学生工作的灵魂和魅力所在。化学学院不断开拓工作思路,拓展工作内容,创新工作模式和载体。早在2001年,化学学院就首先在全国实行学生成长规划;20019月在全校成立化学学院自强基金,8年来我们共资助学生近千人次,资助学生金额累计达12万元,形成了对学校资助体系的有益补充,特别在学生有紧急需要时,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2008年,学生工作组和化学教育研究中心联手共同建设了化学教师教育中心,通过辅导员、专业教师、高级化学教师三重导师为免费师范生培养提供科学规划、系统指导。正是不断创新给学院学生工作提供了长期可使用的力量源泉,使学院学生工作始终保持新鲜活力,充满生机。

二是延续性好。学生工作创新是难点,但如何在创新的基础上保持工作的延续性则是难上加难。一项好的工作创意,能不能发挥其效能,关键还要看能不能一以贯之,长期坚持。我们实行《大学足迹》成长规划7年,实行本科生导师制8年,执行学院自强基金8年,实行班级干部轮换制11年,中间从未间断。

良好的工作延续性使学院学生工作形成了良好的传统和工作习惯,也使学生工作人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辅导员在工作中面对班级换届、实行成长规划,实施各种教育活动时轻车熟路,既实现了新老工作人员的传帮带,也为学院学生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学院学生工作继往开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财富。

三是作风扎实。一方面,学院是学生工作的前沿阵地,能否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直接决定了学校和学生工作各机关部门的工作设计能否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直接决定了学校的育人方针能否贯彻执行。因此,我们在工作中执行各项任务一向不打折扣,贯彻到底。本生科导师制、班级干部轮制、学生党员联系制、各项困难生资助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院都坚决彻底地执行,扎扎实实做好一线堡垒。另一方面,就本学院工作而言,我们一向强调要抓实、抓细、抓具体,放下身段,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需求,解决学生困难,与学生打成一片。要求做到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一对一指导。例如,针对学生科研兴趣浓的特点,我们就每一名学生的科研方向进行指导,亲自为学生联系导师,把学生送进实验室;对于即将就业的学生,辅导员逐一修改简历,逐一点评学生试讲,并为困难同学进行推荐。

多年来,我院始终坚持“大爱先导、规划主导、价值引导”的工作理念,学生教育培养取得了实效。连续10年没有重大违纪和突发事件发生,连续六年获校五星级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学生思想积极要求上进,申请入党人数达503人,占全院的90.8%,党员比例逐年提升已经达到14.73%;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近年来先后获得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国家级银奖、吉林省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团队、长春市“十佳慈善志愿者”、“优秀团员”等省市级以上表彰46项;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每年有50%左右的学生顺利考取研究生(直博)到全国著名科研院所和高校继续深造;学生科研兴趣日趋浓厚,先后发表论文10余篇,特别是谭华桥同学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并于2007年获得全国挑战杯“一等奖”;连续多年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大学足迹》的设计与实施

第一,《大学足迹》的实施缘由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个性化指导与服务;引导学生自我认知,科学规划并,激发内在动力,这一直是我们学生工作追求的目标和理念,也是我们实施《大学足迹》的初衷。

一是,学生缺少对于大学生活的系统规划和思考。据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群体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没有目标,目标缺失导致缺乏动力,生活无意义,无价值,无追求。随着毕业的临近,迫于对毕业方向的选择,逐渐确立了目标,但对于目标没有系统的规划和动态的调整过程,对自身缺少理性的认识,往往充满幻想,懵懂迷茫,被动彷徨,后悔懊恼。刚刚走进大学的他们,普遍是怀着一种新奇的态度度过每一天,存在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情况,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不清楚自己的薄弱点在哪里,也不明白自己的努力方向在何处,因为对于自己没有明确的目标,有些学生的大学四年是捧着英语书应付英语考试度过的,有些学生只顾埋头读书,没有养成良好的人际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而有些学生忽视学业而一心成为专职的学生干部;还有一些学生大学时光度过大半还没有确定自己未来如何选择,在就业和考研中犹豫不决。这些学生,对于自己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对于自己的大学阶段没有一个科学的经营管理规划,对于自己的成长没有一个明晰的认知,使得他们在离开大学走向社会之时追悔莫及。

二是,学生个体分层特点鲜明,各年级分层特点明显。当代大学生,由于个人素质不同,社会经历不同,所处的经济地位不同,所受的教育和兴趣爱好不同,因而形成性格气质也不同。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如何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一直成为我们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处于不同年级的学生,也由于对大学的理解和感悟不同,而形成了阶段性的特点。大一年级刚入学,属于懵懂期:学生对于大学有无限的梦想和憧憬,刚刚摆脱了父母和老师硬性的制约,而要适应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生活,对于刚刚入学的大一学生,对于他们适应大学生活的引导尤为重要。大二年级进入了迷茫期:学生不知所措,大学中提供的多样的平台和发展空间不知该如何选择,往往执著于一种选择而忽视其他方面。大三年级进入焦虑期,对于未来的形势惧怕,对于未来的选择忧郁,就业学生和考研学生的分流选择也使得学生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非常困难。大四年级的回归和感恩期:大四年级经过前期努力和付出都确定了发展的方向,但是对于结果总有着些许的遗憾和后悔,对于离别的无奈和依依不舍之情充满着每个学生的心里。由于学生个体的特点差异和各年级学生呈现出的阶段性规律特点,使得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特点和不同需求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方法十分困难,如何找到既有普适性又尊重个体差异的方法和手段,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学生工作开展的难点和重点。

三是,辅导员在工作中缺少对学生个性化疏导的平台。由于各年级学生人数较多,辅导员与学生比为1:150,同时学生生源类型和生源地不同,学生所受的文化熏陶和形成的性格特点也不尽相同,所以辅导员老师不能够用同一普适的方法教育管理学生。其次,学生往往在面对辅导员老师时胆怯紧张,羞涩难以开口,仍旧把和老师的关系视为师生间的二元对立,不能够敞开心扉,难以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给老师听。再次,专职辅导员老师不负责学生的课业学术,学生的学业压力很大,和辅导员老师沟通交流的机会很少。

基于以上的原因,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缺少个性化有针对性、面向个体又深入隐蔽的互动沟通载体,所以老师不能够直接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也少有机会能够结合学生的特点给出细致考虑后的可行性指导,教师往往是针对大多数学生的特点而开展教育,而不能够面向所有的学生,指导关注每一个学生。所以辅导员在实际的工作中缺少一个和学生有效互动沟通的平台,也缺少个性化指导学生的载体。基于大学生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系统规划的整体特点,学生个体和群体的个性化差异特点,以及辅导员与学生有效沟通载体缺失的情况,探索大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设计、师生良好沟通互动模式是至关重要的事情。正是因为学生工作的这种背景和需求,我们试图探索一种全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希望以此能够解决我们在学生工作中的问题,《大学足迹》项目应运而生。

第二,《大学足迹》的特点

信息及时反馈:入学初,及时组织填写《大学足迹》,了解每个学生的自然情况,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打下基础。配合定期的、不同阶段的思想动态、党团意识等方面的调研工作,予以反馈,避免信息滞后。

目标动态调整:《大学足迹》重要功能是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和外部环境,进行生涯规划,调整和确定人生目标。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辅导员的主导性,指导学生动态地调整生涯规划,找准自身位置,确定发展目标。

培养动态分流:在工作中,我们注重把学生的同一性与个性特点区分开来。在认真汇总学生的近期目标和生涯规划基础上,总结出学习型、工作型、综合型和困难型四种学生的发展类型,在工作中构筑纵向分阶段、横向分群体的网格教育体系,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我们有针对性的开展各项工作。

指导体现个性:通过《大学足迹》的“足迹感言”,学生可以随时把所思、所想、所惑以书面的形式和辅导员进行沟通。使辅导员可以更全面了解学生特点和需求并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制定出各具特点的指导方案。这种指导更加具有人文关怀,让学生感受到辅导员老师对自己切实的关怀和爱,实现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记录跟踪全程:《大学足迹》不仅是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而且在毕业后仍是学生汲取力量的源泉,以及人生规划的重要依据。

第三,大学足迹的设计

理念设计:目标化引导、跟踪式培养、个性化发展。以人生成长目标为方向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主动学习,通过跟踪式的全程培养最终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功能设计:《大学足迹》是服务学生、辅助教师工作的有效载体,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是学生人生发展方向的指南针。《大学足迹》系统规划学生的大学四年,指向人生发展,通过目标引导,培养学生向上的精神和学习的动力。

——是学生树立规划意识的助推剂。在学生入学伊始,就帮其树立规划意识,开始算计时间和效益,养成良好的习惯。

——是师生交流的“纸媒”新平台。性格内向、不善言谈或难于启齿的事情可以通过成长感言和教师进行交流。

——是辅导员全面了解学生的窗口。随着“2+3”辅导员模式被创造性的提出,由于年龄相仿、“三进”等优点受到学生的欢迎和爱戴。但每2年的交接会造成一定的人心、情绪不稳等情况。特别是大三时期,正值学生选择分流和高年级心态玩世不恭心态共存期,新任辅导员很难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性格特点,通过《大学足迹》为载体,可以很好的将新老辅导员进行联系起来、传承经验和信息,保证了学生工作的深入连贯性。

框架设计:

第一部分:情况简介。这一部分由学校、学院介绍和学生信息两块组成。印刷在《大学足迹》上的学校学院简介,希望让学生能够在了解以后形成以校院为荣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归属感。学生填写高考成绩、高中阶段的职务、奖项、性格、特长、兴趣爱好、家庭成员、经济来源、支出、家庭成员健康情况等项目,这些基础信息能够更好地让老师了解学生的历史,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第二部分:目标规划。这一部分分为两个角度:一是学生的近期发展目标和远景规划;二是学生的知识技能与道德素养的规划。两个维度间互有重合,互相补充。

第三部分:记录大学。学生需填写其在大学期间获得奖、惩、助、贷、组织及参与组织的活动,让老师了解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收获,更能够帮助他们回忆大学,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生活,激情而有意义地度过大学四年。

第四部分:成长感悟。这一部分是《大学足迹》设计的点亮之笔,是一个师生间自由的互动交流平台,空白的几页纸,让学生在白页中写下自己的想法,学生可以在其中表达对于大学生活学习和身边发生的事件的态度和看法,辅导员老师也从学生的文字里更加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想法,以便于追踪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个别化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同时也给学生一个记录、回忆、反思、展望的平台和空间。

第四,大学足迹的实施策略

实施原则:一是,保密性原则。《大学足迹》是师生沟通的桥梁和媒介,是一种最真实的情感交流方式,这就要求必须保证他的隐私性。如:学生在《大学足迹》中记录着自己的不幸和快乐,困惑和迷茫,等等,这都是平时交流难于启齿的,只想与教师进行分享。二是,延续性原则。大部分学生能够及时填写,但也存在个别同学阶段性的兴趣丧失,停止记录或称丢失,失去了记录延续和跟踪全程的作用。此时,我们要主动出击:一方面,入学时,加强教育,介绍清楚《大学足迹》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和帮助。如:惊起学生规划的意识、督促学生惜时如金;另一方面,主动在学生的本子上写下什么,带动学生融入其中。三是,及时性原则。《大学足迹》在收发的过程中存在时间断档,这就需要将其他渠道收集的信息及时整理和更新。

实施过程:

一是,调查预备。通过问卷设计、调查研究、个别谈话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总结出理科学院学生的总体特点,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年级,总结出动态的阶段性特点,对学院学生的总体情况有全面的统计和掌握。

二是,分析整合。综合统计学生的不同特点,将学生分为学习型、工作型、综合型、困难型四种不同类型。对于不同类型学生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同时结合学生的年龄、民族、生源地、家庭经济情况、性格特点等不同维度,对学生进行不同类别的群体和个体性疏导。

三是,具体指导。确定目标,系统规划。通过组织学生对于《大学足迹》的计划阶段性填写和随时动态性填写,辅导员认真阅读,仔细批改,给每个学生指导意见,定期返还给学生,根据学生的近期与远期目标和学生对于当前生活的感悟等,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以纸媒的方式传递给辅导员,并通过老师理性的思考、鼓励的话语和深切的关爱帮助他们制定符合个人特点、切合实际的目标。

四是,反思调整。动态培养,反思调整。对于学生目标的设定,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更新调整,学生在逐渐适应的大学生活中,找到自我;老师也通过与学生的接触谈话,增进了解,帮助学生对于自己的目标进行反思总结和动态调整。

第五,大学足迹的实施效果

一是,保障信息畅通准确,为扎实开展工作提供前提。

结合各类问卷、《大学足迹》基本信息、成长感言三维渠道,有效的掌握学生的各类信息及当下状态,使思想教育、困难生评定等工作准确、及时、个性。每学年初的各类问卷调研帮助辅导员全面掌握年级学生动态,有针对性的设计学年的年级工作。

1.各类问卷。如:2006级在大二学年开展的心理系列活动,有效的帮助学生度过心理断乳期。

2.基本信息。入学伊始的信息采集是困难生评定系统的有益补充,是辅导员进行困难生评定工作的重要参考。在我校组织的困难生走访中,我院困难生评定无一例虚报、谎报。

3.成长感言。成长感言为辅导员做好思想、心理工作提供线索。通过细心品读,我们发现很多鲜为人知的心理排查对象,及时进行了有效干预,帮助学生走出困境。我院重大的学生心理事件很少,约为0.77%,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到心理咨询中心进行辅导。

二是,进一步浓厚学风,分流培养多样型人才。

明确的目标、不断的总结,时刻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凝聚了学院学习状态,塑造了浓厚的学风。现在,我院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对自身定位准确,有42%的学生立志读研、56%的学生争做教育家,还有2%的学生决定创业,在目标的引领下,学习氛围更加浓厚,不仅夜不归宿和旷课现象明显好转、学生上网比例明显下降,而且还形成了“一帮一”、“一帮多”和“多帮一”的共创成长路互助小组,组成了有共同理想和目标的科学家、教育家小组,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初步实现了多元培养。

1.对于立志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我们通过学院的“一二三”科研素养培育计划(一年级育苗、二年级选苗、三年级助长)帮助学生联系导师、推荐项目,树立科研意识、培养科研兴趣、锻炼科研能力。这部分同学在学好自身专业知识同时,积极参加学校科研立项和国家创新性实验计划,目前,共有174人参加了45项学校科研立项,有24人参加了5项国家级立项。而且随着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学生院级立项已由3项增长到6项,校级项目数已由2005年的3项递增到2008年的9项,在2007年全国创新性实验计划中,共有5个项目获得立项批准,是全校项目最多的学院之一。全院教师高度重视、全程关注全程指导、学生全心投入全力取得骄人成绩。

近三年共发表SCI论文22篇,由20051人发表2篇,到现在的多人多篇论文。如:目前为止2005级共有邵文静、刘丁、吴昊曦、唐群、郑宏伟、杜洋洋等6名同学在《Hydrometallurgy》(湿法冶金学)、《Synthetic Metals》(合成金属)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0篇。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不仅发表论文的数量多而且质量高。2005年吴兴隆在《Angewandte Chemie》(德国应用化学)杂志上发表《单铁源制备普鲁士蓝纳米材料的新方法》,《德国应用化学》是目前影响因子最高的化学类期刊。2007年谭华侨在《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国化学会志》上发表了关于手性传递的文章,美国化学会志是全球基础研究领域的顶尖杂志,每年中国科研工作者约发表70篇(含港澳)。2005级吴昊曦同学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先进功能材料)发表论文,这一杂志是材料领域的一流期刊。2005级郑宏伟同学的发明《微波干燥洗衣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此外,我院学生积极参加国家各项赛事和评选,为学校争得荣誉。除了吉林省唯一全国挑战杯特等奖获得者、我校第一个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的2005届毕业生吴兴隆之外,2007届毕业生谭华侨2008年首届全国自强之星评选中荣获标兵称号,并受到王兆国同志的亲切接见。2005级本科生李明晖和他的创业团队获得第五届“挑战杯”吉林省大学生创业设计竞赛中获得金奖、全国总决赛银奖。2005级学生孙姝雅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教师技能在首届“东芝杯”全国理科师范生教师技能大赛中获得化学专业全国唯一的一等奖。在全国化学专业师范生教学素质大赛中我院学生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7项。

2.对于立志成为人民教师或全面成才的学生,我们不仅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同时还引导大家参加社会工作全面发展。如:2004级薛众鑫,学习成绩年级第1,并且有很强的责任心和综合素质。经团委推荐到校学生会担任学研部长,这也是我院近4年第一个到校级组织锻炼的学生干部。经过校级组织的培养,该生先后被评为亚冬会优秀志愿者、校庆志愿者、宝钢奖学金,并被顺利保送中国科学院北京化学研究所攻读硕博连读学位。目前,我院为校级学生组织培养干部10余人。

三是,动态调整生涯,帮助学生做最好的自己。

引导学生在适合自己的路上扬长避短,帮助学生找到了自己大学的逻辑和人生的坐标。大学足迹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学生做好大学四年的规划,更是站在人的一生发展的角度进行规划。

事例一:2007级同学李某,由于性格豪放、贪玩、冲动,学习成绩一直不是很理想,却自己要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经过辅导员引导帮助其分析自身的优势——思维缜密、创意多、动手能力强,帮其将未来目标定位在科学研究上,鼓励其参加科研立项,现在该同学已有很大进步,正在积极申请国家创新性实验项目。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衡量学生培养质量应该跳出以考研比率为标准的局限,重视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以“学生”为本,实施尊重的培养。

事例二:2003级李善梅同学入学时立志读研,成绩名列前茅。帮助其分析自身特点:虽然成绩优异但缺乏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综合技能方面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随着学习深入、社会实践的锻炼以及辅导员的引导下,在大三上学期,她进行目标调整——立志做一名教师,有了正确的目标并为之不断努力,最终在和北京师大、华东师大等诸多名校的本硕生、男生PK中脱颖而出,成功的和重庆一中签约。近5年来,我院学生的就业比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一直以学校“占领高端市场”为目标,目前已经大部分学生进入了各地的高端市场。

四是,树立典型和榜样,以点带面提升学生培养质量。

多年来,化学学院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毕业生,获得校级以上奖励的学生人数由原来零的突破到现在的稳中求进,可以说他们都是大学足迹的受益者。如:宝钢奖学金,以前每两年可能有1个获得,如今每年都能有2名学生获得。特别是2008年我院2005级顾晶莹获得宝钢奖学金特等奖,还有2名本校保送的研究生获得宝钢奖学金。自1997级—2003级我院一直没有理想成才报告团成员,2004级薛众鑫同学有幸成为第八届报告团成员,向全校同学展示了化学学院的风采。正是有了一届届优秀学生的榜样的力量和朋辈教育,我们的学生工作才得以更好的延续和发展。

第六,《大学足迹》的延伸和拓展

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实行,我们也将工作的重点适时进行调整。站在培养未来教育家的视阈下审视学生工作,我们坚信未来优秀教育人才一定会从实践中诞生。为此,在扎实做好学校免费师范生实践教育工作外,依托大学足迹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数据,认真分析学生成长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动态调整《大学足迹》的实施模式,由原来的纸媒平台向实践互动平台转化。在实践中直接实现教师、辅导员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

2008年,学生工作组借助学院教育研究中心丰富的中学教师资源,首手建设化学教师教育中心,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专业学习与思想教育相结合,通过辅导员、专业教师、高级化学教师三重导师为免费师范生培养提供科学规划、系统指导。

目前,我们重点从师资力量、基地建设、载体设计、评估考核三个方面扎实推进化学教师教育中心。师资力量方面,我们已经在长春市10所高中聘任了30为高级化学教师担任免费师范生的指导教师,如“师大附中的李桢、徐杰,附属实验校的于志民、高俊明、黄东等名师,平均每个导师指导3名免费师范生。基地建设方面,我们已经和东北师大附中、附属实验校、省实验中学、十一高、长春二中、市二实验、长春八中、一汽六中和希望高中等十所学校达成基地建设协议。载体设计方面,结合学校一本三维六段式和大学足迹实施的经验,分阶段设计了不同的教育内容,大一阶段重点是树立教师理想、锻炼三字一话基本功;大二阶段重点是训练教师基本素养、简单的课程设计;大三阶段通过校外高级教师的指导,每名学生每周听一次课、每月讲一次课、每人带一个班、每学期一项调查报告。目前,正在设计《教师成长札记》。评估考核方面,将学生的成长进一步专业化、系统化、课程化。

《大学足迹》的几点经验启示

《大学足迹》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们工作的开展,也给我们提供了经验性的启示,促使我们对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促进“大成长”观念的形成。在项目实施的七年时间里,学生和老师都形成了“大成长”的教育培养观念,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师的指导都指向学生的未来发展,对于大学生活的规划不仅涵盖了短期目标和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同时也规划了学生的远景目标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指向学生未来发展。

二是,形成深层次的互动沟通。教师对于学生的了解通过学生填写的基本信息、学生的目标规划,同时结合学生记录下的对于大学生活的思考和理解,能够读出学生最真实的情况和最本真的自我,是和学生个性化互动交往的平台。

三是,分层管理,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特点的学生,按照类别进行引导和管理,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寻找不同的解决办法,使得老师的工作有抓手,有载体,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四是,打破传统硬性管理模式,注重引导。教师在这其中起引导的作用,而非传统的强行管理者和教育者的角色,注重引导学生,和学生做贴心的朋友,互相倾听,互诉衷肠,让学生成为规划自己大学生活以及人生的主角。

五是,引导学生自我管理,系统动态规划。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于自我的管理规划、约束和认知,使得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认识,对于未来的职业选择有系统的规划,对于自己所要达成的目标有清醒的认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工作富有朝气,学生工作责任重大,让我们以满腔的真爱、高端的思想、创新的方式静下心来扎实推进,在党委学工部和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取得新的辉煌!

以上是我的汇报,谢谢大家!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 |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 | 邮编:13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