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学生工作部
学校主页
 网站首页 | 部门介绍 | 队伍建设 | 思政教育 | 心灵港湾 | 日常管理 | 党建园地 
思政教育
 入学导航 
 典型培育 
 红色体验 
 毕业教育 
 网络思政 
 学院特色工作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思政教育>>学院特色工作>>政法学院>>正文
特色学生工作主题汇报
2015-05-11 00:00  


政法学院现场会汇报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兄弟院系学生工作同仁,大家好!

首先,欢迎各位领导与辅导员老师光临我院对我院学生工作进行指导。近年来,在校党委学工部的领导下、在学院党委的指导下,我院创新学生工作体制,理顺学生工作机制,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学生培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在全体学生工作组成员的精诚合作与密切配合下,圆满完成了学校、学院部署的各项工作。现就我院具体工作的开展向各位领导和同仁作以下汇报:

一、学院概况

(一)学院情况介绍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的前身是东北大学在1948年建立的社会科学院的政治经济系。1950年学校更名为东北师范大学后,在政治经济系的基础上组建了以培养政治课教师为主的政治教育系。1994年增设法学专业以后,1998年由政治教育系更名为政法学院。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0名。教师中教授21名(含15名博士生导师)、副教授25名、讲师23名。国家级首批教学名师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省管优秀专家和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各2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3人,教师全员平均年龄40岁。其中一部分教师在国内、省内同领域已有较大影响。教师队伍整体结构较为合理,素质较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学院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主动适应基础教育和国家经济、政治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加强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队伍建设,努力实践“尊重的教育”理念,学生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整体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二)学院办学特色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政法学院形成了鲜明的指导思想和办学特色。学院坚持以党建为龙头,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专业建设要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相适应的基本原则,遵循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是学院办学的根本任务,质量是教学建设的生命线的基本思想,以“巩固、深化、提高、发展”为目标,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多出路”的学生培养原则,努力形成基础宽厚、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质量较高的教育教学建设。

1. 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互补,培养复合型的创新人才。

我院拥有法学、国际政治、行政管理、社会学和思想政治教育5个本科专业,学科跨度大,覆盖面广。理论性学科和应用性学科的交叉融合,优势互补,为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创造了条件。一方面,我们通过修订教学计划,实现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课程设置采取“模块+平台”的结构模式,“模块” 侧重于强化专业理论基础,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上达到专、精、深;“平台” 侧重于拓宽学生的理论视域,如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置了行政管理和社会学平台,社会学专业设置了法学和行政管理学平台。在每个专业都优选了院内其它专业的优质课程作为选修课。另一方面,我们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实现了互补性教学,巩固和改造作为老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院优势专业和品牌专业的专业优势的同时,利用已有师资力量、建设经验大力加强新专业建设,提高行政管理等新专业的建设水平。

2. 两大课堂互动互融,培养广适型的应用人才。

在办学观念与思路上,我院坚持两大课堂互动互融,优势互补,培养广适性的高素质人才。在第一课堂的教学中,突出专业特色,努力向第二课堂延伸。为此,我们制定了具有不同专业特色的教学计划,在社会学专业突出实践教学的意义,强化社会实践在教学中的地位。为此,我们大力支持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实际社会生活,开展调查研究和实习锻炼,还支持学生创建了社会学协会,主办协办院校以及省市各级社会学研讨会,通过活动培养社会工作者的素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尤其是免费师范生,强调其思想素养的提升、师德师风的培养以及教师技能的训练。我们大力提倡并支持学生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如微格教室、本科生导师制等,开办各种技能培训和竞赛,并通过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方式提高师范生的师德师风。对于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等专业则强调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在突出强调理论教学的同时,多次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演练,到市法院和南关区法院进行开庭观摩,在校内外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律咨询服务等。同时,支持学生创建了法学会、行政管理协会、教师技能协会,依托社团组织为学生搭建第二课堂活动的平台。

3. 为我国政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近年来,我院根据各级组织部门及各地区发展需要,积极提供智力支持和法律服务。200811月,我院成立了锋行学生法律服务团,团队由我(政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纪立群老师)担任指导教师,由在读的优秀法学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为先锋团员。锋行法律服务团自成立以来先后举办了“法律服务团,关爱在身边”五期系列活动,先后走进了各个学院、走进了长春市中小学校、走进了社区,为学生及人民群众进行普法宣传及法律咨询。法律服务团积极与吉林省版权局进行接洽,在我校建立了版权保护教育基地,实现了双向共赢。

在三农问题以及新农村建设等热点问题上,我院三农学社禀承“让农民自己说话,让事实说话,让生活说话”的宗旨,坚持学术研究的独立性,积极进取,努力实践,展开各种支农调研活动逾千人次,推动了实践基地和我校“三农”问题研究的发展。校团委、学生处对学社的创立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学校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对学社进行理论指导,学院以吴敏先教授为代表的多位教师一直担任三农学社的指导教师;为让学生真正走向实践,学院在自身经费很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对三农学社的大力扶持,多年来,学院累计划拨经费十万余元。三农学社取得的成果也得到了各界领导的肯定和表彰。20045月,前省长洪虎在我校举办的“大学生投身老工业基地建设座谈会”上曾对三农学社坚持实践调研,服务社会的学术精神给予肯定。20046月,在由我校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敏先老师倡导组织的东北师范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的挂牌成立仪式上,吉林省委副书记林炎志也对三农学社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在各类学术科研竞赛中,三农人凭借其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扎实的理论功底也取得了诸多荣誉。在国家级“挑战杯”的舞台上,张乃奎同学的《甘肃省景泰县农村人才流失问题调查报告》一文获得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这是我校学生第一次在国家“挑战杯”比赛中获得人文社科类奖项;朱兴涛的《在困顿和希望之间——吉林省梨树县新型农民合作社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一文获得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行动的实践逻辑——基于816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学研究》一文荣获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另有多名社员的多篇调查报告分别摘得了省级、市级、校级“挑战杯”竞赛人文社科类的桂冠;同时,《农村教育的死角——隆中泰县民办教师问题调查报告》、《甘肃省泰县林县农村高利贷问题调查报告》等多篇文章发表在各级学术期刊和中国农村研究网等研究网站上。

(三)学生工作组情况

我院学生工作组现有8人,其中本科生辅导员共4人,分别承担大一至大四年级工作。另外,根据我院研究生教育工作需要,为了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加深思想政治教育深度,针对研究生各年级学生思想和学生工作内容不同的特点,分别为每个年级配备了一名研究生辅导员。与本科生组织机构设置一样,在研究生各年级也设置了从团总支到各专业团支部的各级机构,这样能够将学生工作开展的全面、下达的及时、落实的有效,形成了点、线、面一应俱全的学生管理体制。在岗位责任明晰方面对分党委副书记、团委书记、辅导员及学生工作组都建立了明晰、完善、体系化的岗位责任制度。同时还注重各环节之间的密切合作。坚持贯彻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培养至上,实效为先”的工作理念,使学生工作高效、科学。

政法学院学工组本着“教育要有新理念,培养要有新思路,管理要有新策略,就业要有新举措”的思路,以学校号召的各项大型专题教育为契机,以富有政法风格的党团教育为主要阵地,切实开展了一系列有特色、有创新、求实效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大力推进制度建设,努力完善并认真落实学院学生工作的规章制度,同时针对学生工作中的新情况、新特点,对现有的规章制度和工作理念进行了与时俱进的丰富与创新。我们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和学生兴趣取向,开展了许多与第一课堂紧密结合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的专业追求、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目前,我院学生工作组已形成“关注学生发展,关心学生生活,突出专题教育,完善制度建设”的工作理念,以培养“讲诚信、懂生活、会学习、有作为的新时代大学生”为工作目标,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通过工作的推进和开展,我院学生工作组不断总结经验,发扬优良传统,明确工作思路,学院学生工作稳步发展。学院学生工作组曾被评为“高校文明杯”优秀学生管理集体,07级免费师范生班思想政治教育三班被评为“长春市文明班集体”学院团委200510月被评为长春市先进基层团委,连年被评为东北师范大学“五四”红旗、优秀团委;学院三农学社被评为全国“优秀学生社团”、被长春市工委授予“文明社团”荣誉称号,并多次荣获东北师范大学“标兵社团”、“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等荣誉称号;近三年,政法学院共有国家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9项,本科生科研立项34项,暑期社会实践团队16支;此外,在学校的各类评比、竞赛中,学院学生表现出色,获得了诸多团体、个人表彰和奖励。

(四)学院学生特色

正确认识学生的特点,是政法学院学工组开展学生工作的基本出发点。由于当今社会高速发展以及我院学科专业设置的特殊性,使得我院学生呈现以下特点:

1. 在思想意识形态上,表现为政治敏感度高,参与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强。集中体现在学生急于将所学到的有关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种行为动机是良好的,但由于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把握不够准确、深入,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和片面舆论导向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将这种片面的思想反映在言论或书面中。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准确的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充分发挥这一特点在指导他们实践中的良好作用,同时需要认识到学生思想的不完善处,有的放矢,正确引导,使学生的政治、法律知识与正确的思想意识形态较好结合,在学生成长中发挥更大作用。

2. 在学院学生构成上,表现为困难生与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均较高。一方面表现在困难生较多,全院困难生比例占学院学生总数的24.41%,占学院非免费师范生学生总数的50.49%,学费生活费负担再加上窘迫的家境,会加重学生在心理、生活上的负担。学生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做好这类学生的心理建设,搞好学生生活保障,使他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与发展中去。另一方面表现在民族构成上。我院少数民族学生184人,占学生总数的21.7%,其中藏族学生12人,维吾尔族学生22人,哈萨克族学生6人,回族学生21人,其他各少数民族学生123人。鉴于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在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我们将工作重点放在增进学生沟通与交流,培养学生集体意识与团结意识,使学生能够互相理解与融合。

3. 在学生专业设置上,表现为专业分布较广,第一课堂方向多,第二课堂任务重。学院本科生现有5个专业,学生群体分为师范生、非师范生,其中师范生又分为免费师范生和非免费师范生。各类学生群体学习方向的不同、需求的不同,导致第二课堂培养目标的迥异。第二课堂的培养既要明确师范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意识,提高学生教师综合素质,又要培养非师范生活跃的思维、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同时更要逐步培养免费师范生献身基础教育的高尚师德师风。

二、学生工作实践特色

我院学生工作组以正确认识和估计我院学生的特点作为开展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在充分把握我院学生不同群体心理特点和不同年级学生行为特点的基础上,把握思想性,突出实践性,讲求创新性,开展逐层深入的学生工作。

首先,把握思想性,巩固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针对我院学生思想特点,我院牢固占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以团校和党校为主要堡垒,通过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深入人心、富有成效,牢牢抓住了时代的脉搏。学院对学生采取分阶段、分层次的思想教育。在开学初对大一新生进行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活动,在角色转换、大学生涯规划、专业情况了解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大二大三主要依托团校和党校的教育,旗帜鲜明的引导学生思想发展方向,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党组织培养大批思想先进的后备力量。大四着重加强学生择业就业教育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

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坚守与开拓使得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成效显著,我院申请入党学生人数占全院学生的95.7%,除党员和有宗教信仰学生之外申请入党学生几乎为百分之百。现有党员人数比例占全院学生总数的29.8%。我们会继续将这些思想阵地建设成为反映学生、服务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的重要载体。

其次,针对复杂性,进行区别教育和培养。

鉴于我院学生构成的自然情况较为复杂,我院采取区别教育方式。针对家境较为困难的同学,学院给予他们双重帮助,一方面是物质上的帮助,在依托校资助管理中心资助的基础上,我院设有专门的困难基金,帮助困难同学解燃眉之急,保证他们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另一方面是心理上的帮助,学院不仅帮助物质困难生扶贫,更帮助心理困难生扶志,使其彻底摆脱心理负担和顾虑,培养其逆境而上的坚韧品质。

在少数民族学生工作方面,学院实行辅导员定期谈心制和一帮一专人负责制,及时准确的掌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波动,排除其消极思想的滋生。另外,学院积极开展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活动,如“民族之星”选拔赛、少数民族知识竞赛、民族风采大比拼等活动,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展示技能与特长的平台,增进学生间的相互了解和联系。另外,学院注重发挥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朋辈教育,学院以原04级学生,后经过自身刻苦努力成功考取我院党史专业研究生的研一学生欧布力卡兹木,以及09级预备党员阿卜杜开比尔同学为典范,积极倡导少数民族学生向他们学习,努力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和思想素质。

最后,讲求创新性,开展特色第二课堂。

学生工作并不是一味的继承发扬,也需要不断的创新发展。政法学院在秉承我校“尊重的教育”理念基础上,坚持在第一课堂中突出专业特色,同时努力向第二课堂延伸, 并积极探索和建立两大课堂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育人方向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综合素质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使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谋发展。我们依据学院专业设置多、学生种类杂的特点,为不同群体学生量身制定了具有政法特色的“第二课堂”文化活动。在组建共性第二课堂,搭建全院学生综合能力和谐共进的平台的基础上,我们开设了个性第二课堂,为学生的多元成长需求搭建多角度、多层次的舞台。从四个层次和梯度设置课堂教育主要方向:矛盾大一,思想引导;迷茫大二,技能培训;抉择大三,注重实践;转折大四,综合锻炼。多层次、多角度的课堂覆盖实现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三、特色工作介绍

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政法学院团校

政法学院“团校”是东北师范大学最早由学院团委组织开办的学习机构,是对青年团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是政法学院学生工作和共青团活动的一大特色。它担负着对广大团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选拔优秀团员、储备党员后备军的重要职能。在过去的十余年中,政法学院先后共举办了24期团校,共有毕业生1800余人,先后推荐入党的优秀团员700余人,曾多次邀请专家、学者针对团员青年关注的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专题系列讲座,同时组织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政法学院的每个角落。另外,团校又使团委和辅导员及时、有效地掌握了青年学生的心理动态,便于其更好的凝聚和团结广大学生、建设学生干部梯队和培养学生核心骨干。政法学院团校在培养、管理、考核干部和选拔干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任务的变更,团校经历了从初具想法到发展完善的三个时期。

最初创办期:团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以及团干对于新时期开展青年工作的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的迫切需求,激发了团校成立并办学的想法。在现实需要下,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在学院团委长时间的酝酿与准备中,团校初具雏形。1994年,政法学院第一期团校成功开课,这标志着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有了一个强大而牢固的阵地。时任团委书记唐德先老师,团委副书记李忠军作为团校创始人,为政法学院团校的创办及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此,我们对两位创始人为政法团校作出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转轨调整期:由于学生政治意识的不断增强,加之就业竞争压力的加大,这激发了青年进一步提高的积极性,他们迫切需要通过党团知识的学习培训,及时的更新思想观念,掌握更多的择业本领。面对青年高涨的热情,同时也为了在整体上提高学院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团校适当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实行了“广培养,精选拔”的教育方式,既给了更多人靠拢组织的机会,又能保证向党组织输送人才的质量。在这一时期,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增设了实践类课程,消除了学生眼高手低、意识强、能力弱的现象。

   发展提升期:在这一时期,团校逐渐确立了以党团教育促进团校正规化建设的思路,并对团校的正规化办学做了制度化保障。正规化建设使得团校不仅教学层次、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同时也有利于创造团校事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有利于团校内部的干部队伍建设,也有利于团校吸引高层次的人才。

团校的发展进程表明:只有迎难而上,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共青团、青年发展的潮流,团校才能真正实现办学意义。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创新,现在政法学院团校已经成为了一个系统全面、稳定有效的育人体系。

首先,它有具体明确的培养目标。政法学院作为一个政治性、理论性较强的单位,受专业性质的影响,历来都特别重视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团校作为党校的先前培养机构,就是为了提高广大团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团员的社会实践能力、锻造团员的时代创新精神,从而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在素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考核和选拔优秀团员和团干部,使其成为党组织的后备力量,凝聚和团结广大同学,为建设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学院作贡献。

其次,它有完整规范的规章制度。政法学院团校在机构设置上,设五个职能岗位,分别是团校校长、团校副书记、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和策划部部长。团校校长负责对团校工作进行全面领导、确定团校学习主题、考评学员学习情况、考察决定学员能否结业、颁发结业证书和向党组织推荐学员;团校副书记负责活动具体的组织策划和筹备工作;组织部部长负责对团员的考核和考察;宣传部部长负责宣传动员,以提高活动质量与影响力;策划部部长负责筹划课程、协调场地、教师和设备。五个职位分别由政法学员团委的成员担任。

团校学员的选拔也有明确的标准与程序,学员选拔从班级民主推荐,到团支部审核,到团委审核,都严格按照《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团校学院选拔条例》进行。《条例》规定:凡思想积极要求进步的团员,在达到规定标准的基础上,经过班级民主选举,在团支部和辅导员的肯定、团委审核合格后,才可成为团校的成员。在学员的选拔上,采取公平、公正、公开的民主原则。团校学员皆为本年级中的佼佼者,他们在思想认识、学习成绩、工作生活中都有出色表现、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民主公正的选拔方式对促使团校组织制度化、透明化,培养学生民主意识,引导学生正确行使民主权利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团校的具体课程和活动一般按照主题选定、活动宣传、前期准备、教师授课、社会实践、考核评定的顺序进行。政法学院团校一般每学期进行一期,每期都会选择一个既能适应社会发展、又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主题,并在此基础上策划课程和活动。例如,第二十四期团校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历史重大时期为契机,以“与祖国同奋进、与团学共成长”为主题开办课程。稍后,我院团委书记樊泓池将就第二十四期团校的开办过程向大家作详细的介绍。

团校严格按照学员纪律守则和考核制度颁发结业证书,择优向党组织推荐。经过团校考核合格后的青年积极分子,在党校中可以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论学习、接受更为严格的实践锻炼,通过考核和民主测评,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党的后备军成员,等待党组织的考核和发展。

再次,它有丰富多彩的课程设置。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政法学院团校借助院内原有优势,结合学生特点,以课堂和实践活动为依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团校设置了理论课与实践课两大部分,将理论知识内化,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书本的东西现实化,使广大学员在活动中获得精神上的洗礼,加强了党团凝聚力,提高了同学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政法学院学生的整理素质,而且为同学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团校作为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其课程设置在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但加入了社会实践活动,更以调研、讨论、体验等新型的活动形式使团校课程丰富多彩。

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团校设置了党团知识类课程,如入党程序介绍、党团关系解析;时事政治类课程,如台湾实事解读、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历史回顾;政治技能课,如如何发挥团干部的作用等。团校结合国际国内时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题教学和实践活动,提高了学员的政治素养,使政法学子在思想上积极向上,行动中勇为人先,保持先进性。经过历次团校的开办,我院开辟并巩固了一块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为党组织输送了大量新鲜、合格的血液;规范并严格了团组织推优的程序,使团推优真正落在实处;为团员学生的理论学习开辟了新的园地,真正提高了团员学生的理论水平,加强了团员向党组织靠拢的积极性;激发了团员积极进取、奋发拼搏的精神,使团员产生加入团校进行理论学习的积极性。

团校是共青团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共青团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人才资源。面对新的世纪,团校必须与时俱进,按照社会、共青团、青年发展的趋势重新定位,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政法学院团校经过多年来的探索、锤炼、创新和完善,切实开辟、巩固了一块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在巩固团组织推优程序、提升团员理论水平和激发团员积极进取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最终实现为党组织输送大量新鲜血液的光荣使命。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政法学院团校会认真总结办学的经验,正视目前的处境,积极拓展思路,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探索一条新的办学路子,为共青团干部培训服务,为广大青年的成才与发展服务。

结语:政法学院现有工作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领导、学工部门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兄弟院系的倾情帮助,离不开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最后,我代表政法学院学工组向给予我们工作支持与帮助的各级领导与各位同仁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 |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 | 邮编:13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