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统计学院现场会汇报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数学与统计学院是一所伴随我校共同成长、具有悠久历史与深厚底蕴的学院,我院学生工作也一直在传承创新中进步和提升。随着师范生免费教育时代的到来,着力培养职业理想坚定、教育教学水平突出的免费师范生一直数学与统计学院学生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为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逐步形成了“双轨道拓展,八模块支撑”的免费师范生培养体系。下面,我依次从我院学生工作基本情况、特色学生工作和基本经验三方面与大家交流:
一、我院学生工作的基本情况
我院62年来一直伴随学校的发展历程,去粗存精,取精用弘,积累了一定的文化底蕴,并形成了“务实求理”的学院精神,讲究务实、科学和理性设计。逐渐形成了“尊重的育人环境、自由的学术氛围、公平的竞争平台、和谐的人际关系”学院软环境。作为学校较大规模学院之一,有着学科构架齐全,组织体系完善,人才培养全面等特性。在集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学科发展进程中,学院始终坚持“务实求理”的精神内核,为学院师资建设、行政管理、学科教学、科学研究和学生工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受学院整体学风、专业知识及教育氛围等影响,我院学生集体呈现“踏实、严谨、认真、淳朴”的显著特质。学生呈现出很强的理性精神,思想方面目标明确、逻辑性强,做事严谨,在知识学习的同时非常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但这些并不意味着数学学院的学生没有情感,恰恰相反,数学的学生内心情感是非常丰富的。因此,这些学生在学习知识、增长能力的过程中,更加迫切地需要情感、态度的教育与引领。这就需要教育者把握这一特点,通过各类教育方式及载体,教育和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积极主动性,不断提升自身各方面素质,全面促进学生发展。
数学学院学生工作,在学院党委和学校学工部的领导下,立足学校“尊重为本,培养至上”的学生工作理念,立足于学院“务实求理”的精神土壤,立足于学生专业特色的思想行为特点,形成了“立足需求,全效服务,全人发展”的理念,坚持学生价值观培养与素质能力培养的并重,开展了一批有特色,有实效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项目,助力学院“优秀的基础教育教学人才和高层次的数学研究人才”的培养。重点把握好如下三个重要环节:
1.拓展工作体系,增强教育主体能动性
我们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注重使学生在接受引导中,完成认知过程,并在付诸行动后让理想精神得以传承。在学生诚信就业与困难生感恩教育等工作中,我们构建“认知—行动—传承—提升”比较完整而又相对开放的教育体系,达到形式与内涵的有机统一,帮助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逐渐转化为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并依靠身临其境的实践体验,完成对问题的认识,从而形成真实、可信的诚信、感恩意识。
2.拓宽教育平台,凸显教育功能融合性
我院学生工作力求构建起全方位、宽领域、立体性的合力育人体系,与学校氛围,学院环境有机融合,不断增强开放性、融合性,结合与专业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各类关键点。学院在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等工作中探索主题教育,通过“学”、“走”、“问”、“为”四个方面工作的开展,拓宽平台,使学生党员全方位学习、广角度体验、深层次思考、多渠道实践,不断融合各类教育形式优势功能,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使得思想教育工作更具时代性和感召力。
3.构建长效机制,保持优良作风传承性
长期工作中,我们不断探索总结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教育活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各阶段工作出精品,树品牌,通过各类教育活动系列化,实现教育效果的连锁影响及育人功能的高效发挥。在免费师范生师魂教育活动中,首届免费师范生以马宪华为学习典范,以此为基础,两年内相继挖掘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李灵及名教育家师魂大讨论等典范教育活动,保持了学生工作的承接性与创新性。
二、学院的特色学生工作
免费师范生“双轨八模块”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施
自首届免费师范生入学伊始,数学与统计学院现已累计招收免费师范生500余人,占到学生总数的80%以上,逐步上升成为教育主体。面对教育对象的变化,我们不能回避其自身发展存在的客观矛盾,而应在可能的范围内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矛盾,指导学生利用环境优势健康成长,突破桎梏与束缚,把握现实基础,从容应对未来。
教育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学院在继承传统师范教育的基础上,探索“双轨道拓展,八模块支撑”的新路。其中“双轨道拓展”重点突出免费师范生在“德”、“能”两方面的培养教育。“德”是指职业理想,“能”是指职业素质,两者所涵盖的教育内容非常广泛,我们将其归纳为八个二级支撑模块,具体指师魂典范教育、实践体验教育、感恩奉献教育、政策导引教育和“C-S-T-N”免费师范生实践训练新模式。可以说,“德能合一”是衡量优秀免费师范生的重要标准,同时具备崇高职业理想和良好职业素质的优秀教师是引导师范生成才的主要途径。
我院特色工作的提出是由“两个特点和两个需求”来共同决定的:
首先,“立足需求,全效服务,全人发展”的工作特点是确立特色的前提。围绕学院“一流、两高”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人为本,需为主”的理论框架下,以科学理念为指导的免费师范生教育就是我们的特色。
其次,“踏实、严谨、认真、淳朴”的学生特点是确立特色的基础。学习压力大、课余时间少、思维能力强、表达能力弱是学生的显著标志,组织开展既有实效性、又有针对性的实践教育活动就是我们的特色。
再者,免费师范生渴望职业素质提升的内在需求是确立特色的出发点。免费师范生在获取本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期待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和飞跃。所以,为他们搭建相对系统、行之有效的锤炼平台就是我们的特色。
最后,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社会需求是确立特色的落脚点。基础教育优秀师资和未来教育家的培养目标指向明确,全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在校师范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因此,着力培养免费师范生主动适应国家需要与基础教育改革的能力就是我们的特色。
在特色工作的设计上,我们的原则是:
1.牢牢把握政策核心,扎实推进学校部署,瞄准学生发展方向
免费师范生群体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约束。在特色工作方案的目标设计上,我们认真研读国家方针政策,积极贯彻落实我校的工作要求。以学校部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点为指导,力争使学院特色“落点落到位,打正不打偏”,进而有效保障免费师范生的发展航向。
2.认清群体归属需求,狠抓集体特色建设,活化班级教育载体
要开展特色教育,围绕群体特征、明确学生需求是设计工作的前提保障。作为国家政策的受益者,免费师范生拥有相对较强的自身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表现出强烈的集体归属需求。所以,我们在工作中狠抓班级这一高校基本单元切实开展免费师范生系列教育活动,随着人数的逐年增多,最终形成具有免费师范生特色的成长氛围,达到以点带面的良好效果。
3.职业理想教育为本,教学技能实践为基,突出双轨双行拓展
内容设计上,我们结合专业特点和免费师范生个体发展方面的需要制定适合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协同发展的特色培养规划。“双轨拓展”是以职业理想教育为根本,教学技能实践为基础,各自的教育内容均涵盖多个二级模块。希望通过系统化教育使免费师范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极大地缩短教师专业发展适应期,同时为培养基础教育优秀师资和未来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
依托前期设计论证,2007-2009年数学与统计学院特色学生工作在实践中改进,在总结中完善。围绕工作内容中2个一级维度和8个二级模块累计开展免费师范生主题教育系列活动20余场,年级层面活动30余次,班级层面活动70余个,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其中主要做法有:
双轨之一:固本——巩固师德、理想和信念教育,坚定职业理想
师德素质是教师职业理想教育的核心,要提高免费师范生质量首先要进行师德建设,它是教学实践技能培养的前提。包括免费师范生基于自我期许而表现出来的职业信念、高度热情和不懈追求的风范与活力。
三年来,我院特色工作在免费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方面,以学校2007年提出的“五项导引”为指导,以班级特色建设为载体,将教育工作拓展为师魂典范教育、实践体验教育、感恩奉献教育和政策导引教育四大模块。
1.师魂典范教育模块——用人物点亮心灵
师魂典范教育是践行“师魂导引和成才导引”的主要内容。师德的核心是爱,爱是职业理想信念教育的源泉。教师只有热爱学生、热爱教育,才能把教师职业当作自己的事业而为之奋斗终身。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虽然免费师范生职业理想的整体认同度较高,但仍有部分人对教师核心价值观存在模糊认识。其中84%的学生“愿意终身从事教师职业,立志成为一名师德高尚的人民教师”,21%的学生则认为“师德固然重要,但更为主要的原因是如今工作不好找,选择免费师范生起码可以有编制的就业”。
针对这一部分学生群体,为了在精神层面影响、感染免费师范生,坚定他们乐教从教的职业理想,引导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院自2007年开始,逐步明确了“年级有典型,彼此有特点,学习有分享,上下有传承”的师魂教育方针,并以优秀班级为龙头相继展开工作。其中,在“全国先进班集体”2007级1班的积极带领下,2008年我院开展“探访优秀教师,感受农村教育”免费师范生学习全国模范教师、师德标兵、十七大代表马宪华主题活动。学生们深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探访十七大代表、全国优秀教师、优秀校友马宪华,重走了她每天授课必经的33里坎坷山路,回顾她十几年如一日扎根农村教育一线的从教生涯,从中体验一名平凡农村教师的艰辛与快乐,体味师德、师魂的真实与震撼;此后,“校标兵班集体”2008级2班的带动下,2009年组织开展“携手筑建梦想,共同撑起希望”免费师范生学习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李灵主题活动,他们亲赴河南淮阳希望小学,对年轻的李灵校长为基层基础教育作出的突出贡献展开大讨论;进入2010年,学院2009级免费师范生在总结往届经验的基础上,举办“师德师风事迹展”活动,对霍懋征、王金战、张思明等十余位优秀教育家或一线工作者进行深入探讨,从中遴选年级师德典型,进而再次掀起了全院学生学习师德师风的热潮。
三年中,学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免费师范生塑造师魂,围绕典型人物所表现出的崇高师德精神,学生共同参与的“免费师范生论坛”系列活动。通过师魂典范教育,优秀教师高尚的职业情操为免费师范生树立了榜样,“充满爱、能吃苦、肯奉献”的当代教师核心价值取向逐渐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标准和精神追求。与此同时,该教育模块强化了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认同,培养了他们爱教乐教、甘于从教的崇高职业理想。
2.实践体验教育模块——用感受诠释职业
实践体验教育是践行“职业情境导引”的核心内容,是免费师范生观察和体会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坚定职业理想的重要途径。08年以来,学院各年级每学期认真落实我校“免费师范生基础教育实践体验”活动,并以班级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奔赴全国28个省区的百余所中小学自行开展实践。学生在各自学校与师生畅谈教育热点,同中小学生结成共同成长小组50余对,走上数学讲台170余次,从中深切感受一线教师的苦乐生活。此外,学院还积极践行“三维辅导制”,除为班级配备14名专业导师外,截止2010年6月,我们已累计聘请包括马宪华、李灵、史亮、周发在内的免费师范生课外辅导员17名。这些一线优秀教师通过座谈、报告、书信往来等形式与学生交流,在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和教学指导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一模块的教育内容使免费师范生不断加深了对教师职业的领悟和对基础教育的认知,充分巩固了其职业理想教育的效果。
3.感恩奉献教育模块——用行动回馈社会
在“职业去向导引”的范畴内,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免费师范生的择业价值取向。我们在调研中发现:98%的免费师范生表示“得益于国家,定要感恩于社会”,90%的学生“希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奉献社会”。为此,学院广泛开展主题为“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和“爱心回馈社会”的感恩奉献教育,鼓励免费师范生把国家需要和社会需要作为自己人生选择。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学院适时抓住有利教育契机,号召免费师范生积极支援灾区基础教育的恢复重建。2008年7月,以重点建设班级成员为主体,由11名四川籍免费师范生组成的团队赶赴德阳市东汽中学,先后进行了为期22天的支教助学活动,成为为重灾区提供服务的第一支免费师范生支教团。他们从教学教辅工作,后勤服务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三个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期间,团中央学校部,德阳市教育局的有关负责人等分别看望、慰问了广大免费师范生,并对其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在上述工作的带动下,2009年暑期,学院免费师范生支教团队又对四川省绵竹市富新中学开展了近一个月的对口援助,授课服务对象达130人。《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30余家新闻媒体曾对我院免费师范生的援助活动给予过报道。2010年,学院又有24支学生队伍主动报名参与,目前正在筹备过程中。此外,在日常工作中,广大免费师范生面对自然灾害积极捐款捐物,走进弱势群体提供志愿服务,人均捐赠善款超百元,人均志愿服务时长达35小时以上。感恩奉献教育唱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彰显青年人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促使免费师范生坚定教师职业理想,将个人成长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4.政策导引教育模块——用方向指引未来
政策导引教育是“五项导引”的要求之一,也是免费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理解自身的政策性是免费师范生成才的前提,也是进一步明晰工作路径的关键,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了解程度和认同程度比较高,但是顾虑也比较多。其中78.1%的学生认同总体免费教育政策,同时对其中个别问题心存顾虑的学生比例也高达60%。顾虑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个是就业,另一个就是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的问题。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每届免费师范生入学之初就会着力开展了2个层面的政策导引活动:一是在集体层面,邀请相关负责领导通过学院入学式向免费师范生详细讲解国家、学校相关政策及数学专业的学科现状、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引导学生正确看待10年服务期,树立远大志向,合理规划人生;二是在个体层面,新生辅导员要针对免费师范生对于政策方面的具体问题进行个别辅导与讲解。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疏导厌学情绪。进入2010年,首届免费师范生即将进入实习和就业的重要阶段,学院学生工作率先提出“早谋划、早参与、早研究”的理念,开始全面加强免费师范生就业指导。3月初,在教育部两个《实施办法》下发之前,学院面向2007级免费师范生正式启动“临飞计划”职前教育系列活动。5月底,在《实施办法》下发之后,学院又专门组织了4场座谈会和2场专题报告会,对就业政策进行深入正确的解读,以消除学生的误解和顾虑,进一步阐明政策优势,明确发展目标和路径,激发学习动力,真正做到政策育人。
实践证明:职业理想信念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时间、需要环境、需要人物、需要平台。免费师范生只有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才有机会接触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熟悉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才能更加热爱教师职业,热爱中小学生,并逐步转变成由感性的喜欢发展成理性的热爱,由最初的兴趣转变为最后的尊崇。
双轨之二:强基——强化教学、实践和技能训练,提升职业素质
教育教学实践技能的培养是科学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职业素质提升活动,免费师范生在举手投足之中都蕴涵着教育,课堂教学的技术无处不在。俗话说“熟能生巧”,只有基本的职业技能纯熟,才可能会上升到职业素质整体提高的水平。要想真正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不能仅仅依靠靠学校的课堂理论教学和微格演习,更重要的是到真正的战场去磨练。
三年来,我院特色工作在免费师范生职业素质培养方面,以《东北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培养方案》为指导,创新“C-S-T-N”(大学学院college-中小学校school-基层教师teacher-师范生normal)免费师范生实践教育新模式,以班级基础建设为载体,将培养工作拓展为研究水平训练、教育实践训练、教师技能训练、人文素养训练四大模块。
1.学研水平训练模块——教会免费师范生用知识去培养未来的学生
这一模块是“C-S-T-N”中的C,需要大学学院配合发挥客观作用。免费师范生作为未来基础教育的骨干力量,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学科研究水平必将成为其长足发展的根基。调研数据显示:一部分学生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问题,还有近40%的学生因就业保障措施,导致自身的学习动力不足。
因此,我们在常规教学以外,开始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免费师范生学习兴趣,努力搭建和充分利用与学科相关的研究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各类学科竞赛及应用性课题研究,并随时提供配套服务和针对指导。据统计:2007-2009年,学院约有5%的优秀学生连年入选国家创新性实验计划、50%以上的师范生投身数学建模大赛、中高考解题大赛的参与率高达80%。几年时间下来,数学建模已经成为学院的品牌活动之一。在2009年举行的“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刚刚结束的首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由我院学生组成的参赛队伍共摘得国家二等奖3项,国家三等奖1项,参赛获奖率高达80%,双双刷新了我校学生参加此项赛事以来的历史最好水平。工作中,我们坚持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进行无缝衔接和有机融合,通过建立上述活动载体,充分发挥各班级专业导师的突出优势,帮助免费师范生树立专业先导、科研兴教的意识,进而提升其学科研究能力,巩固职业素质基础。
2.教育实践训练模块——教会免费师范生用理念去关怀未来的学生
该模块是“C-S-T-N”中的S,需要中小学校配合发挥客观作用。免费师范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关系到教师教育素质的培养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
在这一方面,学院把团委作为主要阵地,不断号召广大师范生面向现代教育教学,自主设计实施诸如社会实践、专项调研、实习考察等活动。2008-2010年上半年,全院免费师范生高举“服务基础教育”旗帜,踏访足迹遍布城市乡村的每个角落,探访高端、聆听基层、历练本领、启迪心智。三年间,免费师范生人均参与教育实践活动2.5次,团队出访98次,实践单体1200余个,基本实现“全覆盖、高水平”的活动要求。连续两年赢得吉林省和长春市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团队称号,《基层中小学数学教育调研》等10篇报告入选百优奖。2010年,在我校“专访百位中小学名校长”活动的指引下,学院免费师范生还将以生源群团走访的形式开展教育实践,把握区域政策、了解需求、指导自身就业。总之,以需求为核心的社会实践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免费师范生职业素质,更有利于培养他们奉献社会、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激发他们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从教意识,锻炼他们的沟通表达与团结协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3.教师技能训练模块——教会免费师范生用能力去塑造未来的学生
此模块是“C-S-T-N”中的T,需要基层教师配合发挥客观作用。立足讲台的教学水平和教师技能是免费师范生职业素质的最直观体现。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免费师范生较以往的学生相比,更加注重自身教师技能水平的提升。除提高学习成绩外,约有85%的学生“主要精力集中在培养教学技能方面”;另有24%的免费师范生认为自己“缺乏主动提升教技水平的意识和自信”,15%的学生渴望“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指导”。
为把这类相对繁杂的工作抓实抓细,给学生以平台,学院提出“三个结合”,既将教技培养模块与训练比赛相结合、与观摩学习相结合、与一线指导相结合。具体来说,首先通过“三字一话”和“教师技能大赛”活动,在班级内部成立主题训练营,坚持“大赛经常小赛不断”的比拼方式,促使学生定期将日常训练成果转化为模拟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并让大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交流、演示与评价,考核其对教师基本功的把握能力,进而建立“以考促练、以考督练”的完备体系;然后通过“观摩名校名师”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在长的全国一流中小学感受精品课堂,在有条件的学校为师范生参与班主任工作和学生活动积极地创造机会,使他们从中领略驾御教学活动所必备的技能技巧并形成相应的职业素质;最后通过“青年教师导航计划”活动,将家门口的一线优秀教师请进来,面对面的指导免费师范生深化角色认知、洞察教育本质、了解学生特点、强化自身技能。
以最基本的数据来看:截止目前,学院累计下发小黑板540块,免费师范生每学期人均完成35项以上的固定内容练习,各年级每学年考评表彰42次,评选先进个人20个,并提供阶段指导。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学生为师范生营造了良好的教技学习氛围。
4.人文素养训练模块——教会免费师范生用人格去感染未来的学生
此模块是“C-S-T-N”中的N,需要师范生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所谓人文素养,是一种建立在对一定的人文知识拥有和内化基础上而形成一定的学识和修养的心理特征,它反映了一个人的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免费师范生作为未来教育家,理应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所以其人文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
数学与统计学院学生具有鲜明的专业文化特点,从工作中我们感受到,他们在隐性需求层面非常渴望得到人文精神的气息。对此,学院以“书报画结合,多媒体展示”为宣传基础,在课余时间广泛组织免费师范生走近文学、艺术、哲学、自然等专业外的其他学科领域,让他们通过“数苑大讲堂”感受院士学者风采,通过创办《师范声》杂志倾诉成长,通过课前三分钟演讲历练口才,通过主持人大赛兼修仪表,通过“趣味数学大赛”汇聚闪光思维。作为相对于专业技术教育而言的人文科学教育,我们的活动受到了欢迎,我们的工作体现了教师职业素质的内在要求和学生渴望跨越式发展的本质需求。
三、特色工作的基本经验
几年来,免费师范生“双轨八模块”教育体系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较好完成了新时期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阶段转型,同时也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几点经验和启示。
第一、免费师范生教育一定要与时俱进,杜绝经验套用。
免费师范生群体是社会发展的时代产物,其学生工作的内核与传统师范教育可以说是互通的,但绝非雷同。我们要在工作中认清免费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内涵,不断探索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创新性。要找到符合这一群体特征的教育基调,健康有序的推进工作,决不能将经验型的做法生搬硬套到免费师范生身上,要与时俱进,探求新路。
第二、免费师范生教育中要把实践作为“成长引擎”。
免费师范生教育的独特性以及政策优势决定了其培养体系应更加侧重于学生的从教实践,这既可弥补传统师范教育中重理论学习、轻实践技能培养模式的缺陷,也可缩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适应期。所以说,实践活动是免费师范生观察和体会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操作,形成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有利平台。
第三、免费师范生教育要根植学院土壤,促成育人合力。
免费师范生教育要想真正做好,让学生得到实惠,我们的工作一定要根植于学院文化的土壤之中。主动配合学院的中心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加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育的有效衔接,促成学院内部全院育人的合力,而不能把学生工作单独割裂开来。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工作才能汲取养分,叶茂果熟。
各位同仁,回首最近三年,面对师范教育的变革,我们在尝试中总结,在总结中创新,以继承者和建设者的严谨态度,全力打造“未来教育家”成长平台,既有成绩也有不足;展望未来,随着第一届免费师范生的即将毕业,就如同四年前实施这一政策一样,必将引起极为广泛的社会关注。我们期待基础教育界的检验,期待在检验过程中找到改进自身工作的动力与方法,为第二届、第三届乃至更多优秀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教育指引方向、贡献力量。
数学与统计学院将和我校其他院系一道,共同探索、交流、学习,努力做好免费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感谢学校多年来对我院学生工作的悉心指导,感谢学院的大力支持,感谢兄弟院系的热情帮助。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