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学风建设品牌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以“探索杯”为载体的特色学生工作模式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今天由我代表学生工作组,汇报一下物理学院的特色学生工作情况。我汇报的题目是:打造学风建设品牌,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体分四个方面汇报如下:
一、学院的教育理念
物理学院以“严谨求实,创新发展”为理念,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坚持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和教育家培养工程相结合。以培养学术拔尖人才、物理教学名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的“一种意识、两种能力”即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和中学物理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具体思路是:课程设置遵循基础性、先进性、时代性和规范性的统一,加强学生物理基本实践技能训练,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推进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的改革,提出了基于物理问题的学习(PPBL)教学模式,构建了“4+2+4”实验教学体系。
二、学科及学生特点
物理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实践性和精确性。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体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并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科特征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学生特点。物理学院的学生认知模式,习惯于从物理概念规律,认识和解释世界,对物体的大小、运动的快慢、量变与质变等等,总能有理有据地说得清楚、讲得明白,总能找到对事物的定性标准和唯一答案。我们把这种具有物理学标记的认知模式称之为一元化认知模式。具有这种认知模式的学生,其优点往往具有相对坚定的目标,严谨的求证心理,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其缺点表现为认识事物单一化,考虑问题执着化。特别是面对纷纭复杂的社会实践和生活变化,容易出现莫衷一是,甚至走向极端。就物理学科学生的思维方式而言,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开展物理学习和研究,思维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想问题,办事情,讲究步步为营,注重有章可循。我们称之为逻辑型思维方式。其优势在于思维缜密,推理清晰,善于把复杂的问题条理化。但是,当面对感性和理性交织的现实生活时,容易出现处理问题呈现线性思维,不懂得变通,一条道走到底,甚至四处碰壁。物理学科学生在学习中经常跟仪器和工具打交道,单独处理数据、做实验的时候比较多,缺乏与人沟通交流,导致其沟通能力不强,表达欲望不高,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这种在学习和科研上刻苦钻研、孜孜以求的精神,无疑是可取的,是应该发扬的。但从培养目标上看,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人际交往、社会实践、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培养。
一元化认知模式、逻辑型思维方式、被动式人际交往这三个特点,在不同专业学生身上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而在物理学院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也是我们学生工作的重点,要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行性,必须牢牢把握培养目标,认真研究工作对象、环境影响和特色要素,通过开展特色学生活动,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创造条件。
三、开展特色学生工作情况
综合上述学科特征、学生特点,遵循物理学院“严谨求实,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按照“一种意识两种能力”的培养目标,物理学院学生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目标坚定、思维缜密、学风优良等整体优势,克服认知比较狭窄、思维比较理性、交往比较被动等个性不足,着力打造以“探索杯”科技节为主要载体的特色学生工作模式。
“探索杯”科技节始于2005年,是我院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而设计开展的一年一度的主题系列活动,初期内容包括教师技能大赛、学术辩论赛、学术论文竞赛、创新实验竞赛等。经过10年时间的丰富发展,“探索杯”科技节已经超越原来主题系列活动的定位,成长为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以学风建设为工作重点,活动时间跨越整个学年,活动内容涵盖科研实践、理想信念、校园文化、职业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等各个方面的我院特色学生工作的主要载体。
“探索杯”科技节按照分层次、分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根据大一学生适应式教育、大二学生主体式教育、大三学生分流式教育、大四学生实践式教育的工作特性,分别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持久性、实效性、实践性为切入点,设计了“好学篇”、“勤学篇”、“善学篇”、“践学篇”四个学风建设工作环节,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觉醒、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新实践的深入,由此带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从而推动物理学院综合性创新型人才的高效培养。四个阶段、四个特性、四个环节和四个目标,搭建起“探索杯”科技节工作载体的基本框架,下面以上述四个环节为主要线索,对其中的主要工作进行介绍。
(一)“探索杯”科技节之“好学篇”
好学,狭义而言,我们将其理解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高,广义来看,我们认为其是在各个方面都具有的较高的学习主动性。“好学篇”主要针对大一的学生,旨在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场所,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其在主动思考、积极发问的过程中唤醒头脑中潜存的创新意识。与此同时,启发学生由主动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转变,促使其全面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
我们认为,学生的好学源于对专业的理性认知,形成于主动学习的过程,延伸在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好学只有跟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才能进一步发展为其勤学、善学和践学的行为品质。为此,我们设计了以下五个方面的活动内容。
1.了解专业历史发展。学生好学源于强烈的学习兴趣,而对专业学习产生兴趣的前提是对专业的充分了解。学院邀请刘益春校长和各专业带头人分别为学生讲解学院总体状况和各专业发展情况;邀请王笑军院长、徐海阳院长及学科带头人为新生开设专业前沿课;由班导师组织学生参观物理实验室,并为新生发放《物理学院新生入学手册》。
2.培养主动学习方式。学生好学的态度、习惯既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也体现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为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形成独立思考能力,萌发创新探究意识,学院以“学习方式转变”为主题进行专题讲座,辅导员就该主题召开年级大会;组织新生在第一学期上晚自习,由各班级每天负责考勤,辅导员每天巡查监督;依托寝室党员工作站,建立一对一学业辅导制度,对学困生进行针对性辅导;团委还组织在学习、工作和科研等方面具有典型性的高年级学生代表与新生进行学习生活经验交流;有毕业生回忆道:“要不是当年上晚自习帮我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真不知道会学成什么样啊!”
3.提升沟通表达能力。学生的好学不仅仅停留在专业学习方面,对新生而言,特别是物理学院的新生,积极主动学习沟通表达能力显得十分必要。为此,学院鼓励全体新生勇敢地走上讲台,参与各班级的班委团支部干部竞选;学生会组织新生开展“人生的价值”等主题演讲比赛、辩论赛;辅导员以班为单位开展“适应·成长”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引导学生在团队温馨的氛围中放下交往的戒备之心;年级充分发掘多才多艺的学生,积极调动普通学生的积极性,开展中秋晚会、元旦晚会等活动。这些活动使60%以上的学生都得到了锻炼,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沟通表达能力的提高。
4.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学院依托就业选修课和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坊,对学生开展广谱式职业生涯教育和个性化咨询辅导;组织全体新生进行职业心理测验,使学生对各自职业心理类型有大致了解;要求所有学生每年向工作坊提交职业规划书,并针对部分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辅导员还与每一名学生谈心,探讨分析其对于大学生活的困惑和迷茫。两年来,学生累计提交职业生涯规划书接近1000份,学工组累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咨询100余人次,辅导员累计与新生单独谈话将近500个小时。
5.打造精英人才团队。学院除在大一年级设置班导师外,还在大一年级开设基地班,而且是独立成一个自然班,上课、选课有特殊安排和指导,为每名学生配一位副教授以上的,并有在研项目的老师担任导师,为每人每学期提供两百元钱的购书经费,三百元的活动经费,提供国际、国内交流考察机会,提供暑期夏令营学习机会。
(二)“探索杯”科技节之“勤学篇”
勤学,我们理解为学生学习持久性强,并将其拓展理解为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持之以恒的宝贵品质。“勤学篇”主要针对大二的学生,旨在通过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大一学年成败得失,明确努力方向,坚定学习信念,使其在困学勉行、刻苦努力的学习科研过程中养成锲而不舍、水滴石穿的钻研精神,并将学习上的这种精神拓展到社会生活方面,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我们认为,学生勤学的品质源于对大一学情的理性分析,重在良好科研习惯的养成和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并且能够在志愿服务的持久性锤打中不断升华。为此,我们设计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活动。
1.学习分析。培养学生的好学品质主要依靠纪律性、集体性、规范性较强的活动,注重由外而内的行为约束。而学生勤学品质的养成则依赖学生能动意识的觉醒,凭借其由内而外的、自觉的、持续的学习行为,这要建立在清醒的自我认知基础之上。为此,我们在大二上、下学期,开学时组织学习成绩分析会,从个人分析、班级分析、专业分析等多个角度,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学习坐标,更加准确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发奋努力。五年来,各年级已经开展了二十余场学习分析会,学习分析会已经成为我院的一项招牌活动。
2.协作科研。要培养学生的勤学品质和创新精神,最直接的途径是组织学生参与科研立项和国创项目。团委组织以大三学生为牵头,以大二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团队申报科研立项、开展科研工作。团委制定了《科研立项申报细则》,其中明确规定没有参与过高年级科研项目的同学不能自主申报立项。另外,为保证学生科研热情的持续性和与教师沟通的频率,在立项初期组织学生召开科研立项誓师动员大会,并在立项期间要求学生定期向团委提交与指导教师交流学习科研的视频。
3.教技训练。物理学院学生中有40%是公费师范生,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技能训练是锻造其勤学品质和教学科研精神的必由之路。我们在大一时便组织公费师范生集中练习黑板字、钢笔字,大二采取分散形式进行练习。除此之外,各团支部以共同成长小组的方式,三、四个学生为一组每周开展课堂教学训练,通过朋辈辅导促其教学技能的提高。与此同时,我们成立了少数民族学生发展中心,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师技能开展专项训练。多年来,许多参与练课的学生在毕业找工作时,将练课时积攒的好多本教案展示给用人单位,给予他们很大震撼,也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4.志愿服务。前已述及,物理学院学生存在着认知比较单一、思维比较局限和交往比较被动的特点,大一阶段我们以带动性为导向,大二阶段我们以持续性为导向开展这方面工作。学院团委和同光路社区建立长期联系,每周派大二的志愿者去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排解寂寞,累计派遣志愿者500余人次;组织以大二学生为主体的100多人参与“飞思卡尔”等赛会服务;年级还每周组织四名学生到长春二十六中开展助教、支教活动,先后有100多人次参与其中。
(三)“探索杯”科技节之“善学篇”
善学,我们理解为学生学习实效性强,并拓展理解为学生在其他方面工作的实效性强。“善学篇”主要针对大三的学生,旨在引导学生理性认识自我优劣、就业环境的基础上,根据自身职业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提高其在特定方面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将其应用到社会服务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我们认为,学生经过两年学习进入大三以后,首先要调整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然后根据不同方向参加不同的科研竞赛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再将这种能力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具体方面,从而使自己的学习实效性、工作实效性得到提升。为此,我们设计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活动。
1.明确就业目标。学生的善学品质,并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是在某些方面具有专长。进入大三阶段,学生各自的发展方向开始发生变化,这个变化建立在对自我优劣和就业环境的理性分析的基础之上。为引导学生理性认识自我,年级继续开展学习分析会,通过学习成绩的分析,帮助学生对过去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科学调整和再规划,进一步明确认清自己在职业上的位置;年级还邀请职业指导人员开展就业创业讲座,指导学生掌握分析自我、分析环境的方法。学院还开设就业创业咨询,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
2.组织科研竞赛。学生的善学品质,既体现在科研竞赛中,又通过科研竞赛来提高。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需求的学生,学院每年开展教师技能大赛、学术辩论赛、学术论文竞赛、创新实验竞赛等科研竞赛,所有竞赛累计覆盖率达到60%,学生共计提交学术论文200余篇、实验方案130多个。在以大三学生为牵头的科研立项、国创立项活动中,学生在管理学术团队、把握学术方向、开展学术研究的能力也有很大提升。学校的资源已经无法满足物理学院学生的需求,学院每年投入两万元经费,设立学院的本科生科研立项活动,用于学生科学研究。
3.开展科普活动。紧紧盯住学生在认知、思维和交往等方面的缺点,我们在每个阶段的特色活动中都不忘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把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展现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结合起来,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天文学与物理学知识竞赛,向全校学生普及科普知识,每年都有200多人参加;团委组织大三学生参加吉林省科技周活动,面向长春市民演示自制物理教具、讲解各种物理现象;红烛志愿者协会还组织大三学生走进社区,为小区居民提供电脑重装、家电维修等服务,受到小区居民的好评。
(四)“探索杯”科技节之“践学篇”
践学,我们理解为学生学习的实践性,学生不仅要好学、勤学、善学,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提升。“践学篇”主要针对大四学生,通过搭建实践平台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教师技能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我们认为,根据物理学院的实际特点,针对师范、非师两个大的方面,通过搭建大型科研竞赛、走进基础教育的学习实践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并以就业教育为契机开展就业技能集训,强化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大型科研竞赛。检验学生专业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型科研竞赛。多年来,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竞赛工作,提供了健全的保障制度,建立了《学生参加大型比赛选拔制度》、《课外学生竞赛指导教师奖励制度》等。学院教师在学院领导的带动下,也积极参与学生的各类赛事,由教研室主任负责组织协调,每年有40多位老师参与其中。经过全院师生的不懈努力,各专业都探寻出适合各自学生实践能力训练的高层次竞赛。例如,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东芝杯”理科大学生教师技能大赛;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电子设计大赛。
2.走进基础教育。师范生的学习实践能力不仅要在各级教师技能大赛中进行锤炼,还必须走进基础教育,走进教学一线,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学院利用学生暑假回家的时机,安排学生探访当地中学物理教师的工作与生活,返校后在学院交流展示活动总结“教师的一天”;学院还组织学生走进基础教育实践合作单位永吉七中,安排听课、助教、助理班主任、座谈会等活动。三年来,学生累计撰写走访心得300多份,基础教育调研报告10余篇,为学生走向真正的讲台打下了坚实基础。
3.就业技能集训。大型科研竞赛、走进基础教育,都是学生在专业方面的实践训练,而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岗位。在毕业生找工作之际,短时间内将专业能力集训转化为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显得十分迫切必要。为此,年级首先对找工作的学生开展简历制作培训会,针对个别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邀请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专家讲解学生在笔试、面试、试讲环节中的就业技巧;学院还邀请各专业教师、相关专家做评委,针对师范、非师范开展模拟招聘会,现场点评学生的优点和不足,除保送的学生之外,学生参加模拟招聘会的比例达到了50%以上。
好学、勤学、善学、践学四个学风建设阶段,按照一、二、三、四从低到高的年级划分,各自以学习的主动性、持久性、实效性、实践性为工作重点,分别以创新意识的觉醒、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实践的深入为主要目标,辐射至学生在认知模式、思维方式和交往形式等方面综合素质的提升,共同构成了“探索杯”科技节的基本内容,形成了我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特色,在我院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取得的初步成果
经过多年的实践,物理学院在学生培养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学生就业方面,学院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8%以上,多名学生签约至师大附中、哈尔滨三中等知名中学,以及海尔、华为等知名企业;每年都有学生考取香港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学府。
在课外科技学术活动中,学生在省级以上赛事和期刊的论文发表方面均有突出表现。三年来,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东芝杯”理科师范生教技大赛、“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数学建模大赛等多项大型赛事中共获奖141项,其中学术性获奖133项,占所有奖项的94.3%,这表明我院学生已经把课外活动的主要精力放在了专业能力提升和创新能力培养上。
三年来,学生在《发光学报》、《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物理实验》、《中学物理》等省级以上期刊中共发表论文34篇,其中SCI 2篇,EI 1篇,国家级核心期刊17篇,学生的问题意识、科研能力都有了较大提高。
这些数据不足以说明一切,物理学院的毕业生们涌现出一批全国知名的科学家、教育家,52届毕业生杨名甲、61届毕业生陆家羲、77届毕业生赵进平、81届毕业生薛康、84届毕业生孙昌璞、85届毕业生刘益春、92届毕业生方妍、95届毕业生史艺等等,他们所取得的成就是物理学院最好的证明,他们为母校、为母院增添了无上荣光。
国际接轨、时代进步、学生变化都对我们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我们将继续在这条学生工作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提高、不断完善,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做出不懈努力。
物理学院学生工作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只是代表大家作以总结,感谢前辈李金环书记、陈静书记、王杰、张茂林、孙晓明、栾宇老师为物理学院学生工作做出的努力。
最后,真诚感谢党委学工部一直以来对我院学生工作的关心和指导,感谢兄弟院系对我们的无私帮助,感谢优秀校友孙昌璞院士、史艺老师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感谢学院领导班子对我们学生工作的倾心和厚爱。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