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处
学校主页
 网站首页 | 部门介绍 | 队伍建设 | 思政教育 | 心灵港湾 | 日常管理 | 党建园地 
思政教育
 入学导航 
 典型培育 
 红色体验 
 毕业教育 
 网络思政 
 学院特色工作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思政教育>>学院特色工作>>历史文化学院>>正文
特色学生工作主题汇报
2015-05-11 00:00  

四维教育 育人成才

——历史文化学院特色学生工作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

依托专业文化、打造优良学风,创新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博学慎思,笃行修身的高素质人才是历史文化学院学生工作所坚持的方向。在人才培养布局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打造以提升学生专业素质为核心的“四维”学风教育模式,以优良学风促进学生素质的综合完善,实现学生工作与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衔接。

我今天报告的题目是《四维教育育人成才》,下面我将分四个部分进行汇报:

第一部分  学院概况

历史文化学院建院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历史学科是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单位。学院秉承“博学慎思、笃行修身”的治学理念,积极倡导优良的教风学风。坚持科研与教学并重,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来促进教风建设,产出了丰硕的科研教学成果,使历史学科始终位列于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第一方阵。仅去年一年,学院教师就发表学术论文120篇,出版著作16部,承担项目26项,有7人获得各级各类奖励,参加国际学术会议31次。学院现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委所在单位。现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4人,在职教师中有3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学院现有国家级精品课1门、省级精品课1门和校级精品课2门。

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与开拓,历史文化学院显示出了师资力量雄厚、学科布局合理、学术特色鲜明的文化特征。学院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人才培养模式,多年来培养了大批史学人才,中国古代史著名学者河南大学的朱绍侯先生曾有过一句话“八十年代初京广、京哈、哈大铁路沿线所有大学历史系主任皆为东北师大历史系毕业生。”他的话正是对我院在人才培养上一直保有的优良传统的褒奖,而这种传统依然在延续着。在此基础上,学院进一步明确了学生培养的目标定位:培养学生厚重扎实的人文基础、新锐原创的学术潜能、为人师表的教师风范和融会贯通的实践技能。重视本科生和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全院教师中树立牢固的本科责任感,将研究生培养工作重心转移到与国际接轨的方向上来,在学院营造出了浓厚的学风建设氛围。

第二部分 学生工作特点

优良学风的传承和延续性特征,一旦形成就会在一定时期的学生工作中稳定下来,影响到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从而有助于形成鲜明的学生工作特色。历史文化学院学生工作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提出将专业思想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活全过程的学风建设理念,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尝试,突出了学院“一个中心、两条主线、三支队伍、四个载体”的学生工作特点。

一、一个中心 以“师德教育”为中心,突出学院“厚重而幽深”的文化特点,以教风建设促学风建设。选树师德师风的典型,通过他们的先进事迹,让学生感受专业文化传统,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养成良好学习风气。通过学院品牌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工作打上鲜明的特色烙印,培养学生形成一种与专业密切相关的独特气质。

二、两条主线 抓住学生专业素质提升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这两条主线,突出历史学、全球文明史和旅游管理三个专业的各自特点,积极营造有关专业素质培养的氛围与环境,明确学生培养的职业与目标定位:培养历史学师范专业的学生成为未来教育家。培养全球文明史专业学生成为高层次史学人才。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成为高水平专业管理人才。

三、三支队伍 加强辅导员、班导师和学生干部三支队伍建设,促进学风建设质量的提高。开阔辅导员视野,以年级常规活动为依托,发挥管理育人作用;明确班导师工作职责,以校内外导师专业指导为途径,增强学生的学科认知度、职业认同感;发挥学生干部在学生自我管理中的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治化程度。

四、四个载体 以年级培养、专业培训、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四个载体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四种素质”即:思想素质、专业素质、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以年级培养为载体,通过年级特色管理体制,侧重培养学生思想意识;以专业培训为载体,立足学科特点,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以社会实践为载体,立足社会,提高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

第三部分 特色学生工作项目

学生“四维”专业素质拓展模式的探索与实施

学生“四维”专业素质拓展模式是历史文化学院学风建设模式的一个探索,是学院“一个中心、两条主线、三支队伍、四个载体”工作框架的一个延伸。提出以专业素质培养为特色,形成学院独有的学风建设风格,打造“史苑品牌”,发挥凝聚人心、凝聚力量,育人成才的重要作用。

一、学生“四维”专业素质拓展模式的目标

“四维”即指“四个年级、四方角色、四个平台、四种素质”。学生“四维”专业素质拓展模式的目标定位是培养学生具备“四种素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志存高远的思想素质、格物致知的专业素质、融会贯通的职业素质和学以致用的综合素质培养融入到学风建设的各项内容当中,形成鲜明的史苑特色。

把握育人过程中“四维”之间的关系,根据四个年级的培养需要,发挥年级、专业、学院、社会四方角色的作用,通过年级培养、专业育人、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四个平台来实现培养学生四种素质的目的。力争通过“四种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胸怀祖国的治学态度、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举一反三的治学方法和勤勉创新的治学品格。

二、学生“四维”专业素质拓展模式的设计。

学生“四维”专业素质拓展模式的设计从纵、横两个方向交叉展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纵向上突出四个年级,根据不同年级培养目标的侧重点不同,采用STAR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法则,引导学生有目的性的发展自己,满足不同需求。大一(Situation):帮助学生分析现在所处的情况,重点是专业基础培养;大二(Task):引导学生明确任务,做好行动准备,重点是专业技能培养;大三(Action):帮助学生确定目标,采取行动,重点是专业分流培养;大四(Result):鼓励学生为目标而努力直至实现,重点是职业导向培养。

横向上以四个平台为载体,突出四方角色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四种素质。年级培养平台上发挥年级角色作用,建立以辅导员为核心的培养体系和培养机制,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习惯,形成良好品格。专业育人平台上发挥专业教师作用,建立以导师专业指导为途径的系统化培训机制,提升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校园文化活动平台上发挥党委指导、团委搭建作用,建立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体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社会实践平台上发挥实践作用,引导学生做好人生规划,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学生“四维”专业素质拓展模式的实施

在以学生“四维”专业素质拓展模式为核心的学风建设新体系中,通过“四个平台”模块的运作,发挥“四个年级”“四方角色”的育人作用,实现教育资源、职业导向、年级跨越、学生主体的和谐统一,达到提高学生“四种素质”的目的。

(一)志存高远的思想素质培养

1、师德教育 学院选树起了詹子庆和韩宾娜两位市级十佳师德标兵,建设起了一支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开创“师德风采”系列师德教育和新生“爱校、爱院、爱专业”大讲堂系列活动,《解读大学生活涵义,积极应对人生挑战》、《求学的教训》、《“知止”后的感悟》、《诚信治学,美化人生》、《史院情怀和我的求学经历》等报告,用教师们先进事迹和人生感悟去影响学生,起到了丰富学生知识内涵和提高学生文化品位的作用。

2、典型教育 以学院曾获得全国优秀大学生、长春市优秀大学生、长春市优秀团员、宝钢奖学金和理想成才报告团的学生典型事迹发挥朋辈影响作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通过发挥他们的榜样力量,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比、学、赶、帮、超中带动学生快速成长。

3、学生自治 实行辅导员—班导师—学生干部的三级联动机制,发挥班导师的导向作用、辅导员的引导作用和学生干部的示范作用,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和监督,规范早读、晚自习及考勤制度,制定实行学院《学生学习违纪处罚条例》,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等学习机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自觉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学术道德,使学生的学习由他律转化为自律。

(二)格物致知的专业素质培养

1、“双导师”制 由书记和院长亲自担任本科生的年级导师,青年教师担任班级导师,发挥教师在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中的主导作用。教师通过严格的管理和有效的引导,影响和带动了优良学风的形成,使学院呈现出以优良教风带动学风建设,以良好学风促进教风发展的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生动局面。在“教与学”、“师与生”的互动中,完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学习方法和学习品格的培养。

2、专业学习辅助培训 该计划通过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技能训练,辅助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延伸学院的“百部经典阅读”计划,增加《论语》《老子》等历史名篇背诵,加深史学功底,提高古文写作阅读能力,并将其列入学生学业成绩考核。将双笔训练常规化,做到人手一本字帖,每天一页练习,每人一块黑板,每月一次评比,提高学生的书法基本功。将口才礼仪训练制度化,课前演讲三分钟,每月一次礼仪讲座,培养学生的仪姿教态和口语表达。基础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了扎实的史学功底、锻炼了教师基本功。学院以年级对抗的形式,检验培训效果,20106月学院召开了2008级和2009级年级专业素质对抗赛,并计划将此项活动做为一项常规活动长期坚持下去。

在师范专业学生中开展以说课、模拟课堂为主的教师技能培训,20105月,学院举办了“砥励德行”筑梦工程——首届免费师范生职业素质提升活动,对2007级首届免费师范生进行师德师能培训,邀请校外中学一线教师给予指导,促进其教师素质的尽快提升,2007级免费师范生中先后有1人次在市级、8人次在校级教师技能大赛等基本功大赛中获奖,并在2010年获得学校大学生教师技能大赛“团体优秀奖”。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中进行导游、酒店管理技能训练,邀请酒店、旅行社专业人员给予培训,2009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获得长春市金牌导游荣誉称号。在全球文明史专业学生中组织开展读书研讨活动,20103月成立了“爱知读书社”,组建读书小组,开展“爱知大讲堂”系列培训活动。

3、特色寝室文化建设 寓教育于生活的寝室主题文化建设,促学生专业思想和良好寝室学风的形成。打造具有年级特色的“走廊文化”,搭建年级交流平台;在寝室文化建设评比中融入专业元素,丰富寝室文化内涵,延伸课堂教育;创办“寝室图书馆”,开展好书推介、图书漂流活动,鼓励学生将读书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普通话帮扶训练”、“钢笔字互评训练”和“粉笔字展示训练”活动,形成了苦练基本功的局面。

(三)融会贯通的职业素质培养

1、专业杯赛 以“史学新秀”全国本科生历史学术论文大赛选拔为牵引,鼓励学生以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参与各级专业竞赛,使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的快乐,推动学院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和氛围的营造。学院最先举办学生学术论文大赛,并将获奖作品可以免写本科毕业论文做为奖励,近年来学术论文大赛中的参赛作品被推荐到“史学新秀”论文大赛中获奖近10人次,在省级校级“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中获奖7人次。通过学生自创学术刊物《溯园》,搜集整理学生获奖作品,促进学生自主科研能力。

2、科研立项 尽早的让学生接触科研,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依托由专业教师组成的“学生科研立项评审委员会”,实现对学生科研立项的一对一指导。学院共有9个“国创”项目、57项科研立项获得审批,参与科研学生的比例达到80%以上。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促进了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

3、学术讲座 营造文化熏陶氛围,持续开展“双百”、“日知”论坛学术系列讲座活动。历史文化学院是全校开展专家学术系列讲座最早的单位,多年来,学院坚持着这一品牌活动,并将视角伸向全国乃至国际。近五年来,学院共举办近150场学术报告会,其中外请专家57人,史学名家有李泽厚、陈启能、李剑鸣、晃福林、成中英等。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名家风采,学到学学问、做学问的精神,深层次地推动学风建设,在学院形成了学生主动做学问的氛围。

(四)学以致用的综合素质培养

1、品牌活动 坚持“抓方向、抓特色、抓品牌、抓形象”的建设思路,倾力打造学院品牌活动——历史旅游文化节,在活动中强化学风引导,使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历史旅游文化节内容涵盖历史论文大赛、导游员大赛、历史知识竞赛、旅游知识竞赛、跨院系辩论赛及历史剧展演等与专业相关的系列活动,全面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2、社会实践 加强学生专业性社团建设,支持创办专业型学生社团——旅游协会、史学协会和教师技能协会,建设学生素质教育的阵地,其中旅游协会和史学协会曾为全校十佳社团。成立社会调研团队,组织学生开展假期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实现与社会对口单位的顺利对接。近年来,学院的社会实践活动多次受到表彰,获得优秀团队7次,先进个人9人,优秀调研报告4篇。

3、实习基地 近年来,学院外聘林絮、张卓鸿、贺庆国、陆静、陈艳杰、郑喜奎6名基础教育一线的专家做为学生的专业指导教师。并先后建立了长春第十七中学、汽开十三小、长春十中、康泰旅行社等专业实习基地,使学生通过参加活动真正达到锻炼提高的目的,通过亲临基础教育现场、了解一线职业状况,使学生树立成熟的职业意识定位。

四、学生“四维”专业素质拓展模式的成效

“四维”专业素质拓展模式的开展,为学风建设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内涵,在学院形成了浓郁的学术活动氛围,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学生专业素质得到明显提升,涌现出了一批典型代表。本科生连年在全国历史学本科生“史学新秀”论文大赛和省级校级“挑战杯”赛中获奖。2008级本科生施晓静在2009年参加了“首届全国历史学本科生论坛”获得优秀论文三等奖,开创了学院本科学生参加全国学术会议并获奖的先河。2003级本科生王金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其撰写的社会调查报告曾获得首届“家曦杯”课外科技作品二等奖;保送攻读硕士期间,他仍然坚持自身素质的提升,获得了宝钢奖学金,并成功发表CSSCI论文5篇,其中一篇文章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2010年王金伟同学又成功申请到了去日本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届“史学新秀”论文大赛二等奖获得者,现为我院世界史专业教师的张杨老师;她是我院1995级本科学生,在本科期间提前一年被保送到世界史专业攻读硕士,其博士学位论文获得了2008年百篇全国优秀博士生学位论文奖,是我校文科获此殊荣的第一人;今年,张杨老师又被破格评为了博士生导师。他们的典型事例,既是对学院学生培养成果的良好证明,又成为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

本科生的专业素质培养体系对学生硕士博士阶段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三年来,我院共获得一篇全国优秀博士生学位论文奖、二篇全国优秀博士生学位论文提名奖、一篇吉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和两篇吉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

学院一向重视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打造全面提升个人素质的发展空间。鼓励学生赴国内外研修就是一次大胆创新的尝试,也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重大突破,这将为更多品学兼优的学生提供成长进步的平台。近两年,学院有2名学生外出参加学术会议获奖;有2名研究生入选了“富布赖特联合培养博士”项目,成为全校获得该项目的首家单位,其中1人还被聘请为中佛罗里达大学全球视角研究所(Global Perspectives Office)和全球联络基金会(Global Connections Foundation)的研究员;除此之外,近三年,学院出国交流学习的学生共有9人,其中博士生4人、硕士生2人、本科生3人;申请到国外攻读学位的学生共有3人,实现了学院学生学术交流的国际化接轨。学院学生工作组也荣获了2009年长春市高校文明杯优秀学生管理集体的称号。

第四部分 特色学生工作带来的启示

学生“四维”专业素质拓展模式的实施,丰富了学院学风建设的内容,促进了学生专业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也为我们的工作提出了几点启示:

一、抓学风是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核心环节。学生工作的开展要和学院的整体氛围相和谐,要与学院的教育教学相统一,更要与学生的成长需要相吻合。

二、以学生为主体,明确目标定位。学院的特色学生工作要以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这一核心内容来实施开展,尊重学生个性特点,把学生的利益和发展放在首位,并在学校学生工作的整体框架之下寻找特色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三、强化特色,树立品牌意识。品牌活动是彰显学院学生工作特色的重要平台。品牌活动的设计既要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又要与学院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并坚持工作的延续性,这样才能够得到广泛的支持和认可,才可能产生品牌效应。

四、借鉴经验,不断创新。特色学生工作模式要不断创新,要与社会和国际接轨,要与人才发展需求相匹配,通过成功经验的借鉴,不断加以完善,取得实际效果。

学风是读书之风,是治学之风,更是做人之风。良好的学风可以凝聚动力,良好的学风可以磨练意志,良好的学风可以锻炼品质。倡导优良的学风建设,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创造特色的工作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风建设中学会求知,学会应变,学会竞争,学会团结。让优良的学风吹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去见证我们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去见证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我的汇报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 |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 | 邮编:13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