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处
学校主页
 网站首页 | 部门介绍 | 队伍建设 | 思政教育 | 心灵港湾 | 日常管理 | 党建园地 
思政教育
 入学导航 
 典型培育 
 红色体验 
 毕业教育 
 网络思政 
 学院特色工作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思政教育>>学院特色工作>>教育学部>>正文
特色学生工作主题汇报
2015-05-12 00:00  

搭建实践教育平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学生工作同仁:

大家好!

教育科学学院学生工作在学校领导和各学生工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充分结合学院专业特点,发挥专业优势,以学校“尊重的教育”理念为引领,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坚持“培养至上、实效为先”的工作理念,逐步构建了“一个目标、五支队伍、八项教育”的学生工作体系,培养学生自觉追求“向上的精神、学习的兴趣、创造的激情、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全面和谐发展。下面,我依次从学院学生工作基本情况、学生工作体系和特色学生工作三方面汇报:

一、以学院文化为支点,探究学生新特点

学院厚重的历史底蕴和坚实的学科基础,具有专业层次多、教师队伍强、综合实力高的特点。

专业层次多:现有5个本科专业,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教育硕士专业,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教师队伍强:101名专业教师中博士生导师33人,教授39人,副教授23人。2人获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获教育部青年教师优秀教学与科研奖,2人获宝钢教学奖。

综合实力高: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及5个科研机构。全国学科排名中,教育学学科列全国第五位,心理学学科列全国第九位。

多年来,学院形成了“积极进取,和谐向上”的学院文化,营造“人人干事,相互团结,促进学院发展”的良好氛围。

学院主要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等方面协调发展,培养优秀基础教育人才。本科生成为中小学一线骨干教师,研究生成为教育理论学者与学校管理实践者。目前在校博士生290名,硕士生620名,本科生616名。学生体现为以“踏实勤奋”为基石的三个素质突出。第一,学生以“学院荣誉感、集体意识”为代表的道德素质突出。学生集体意识强,党员、学生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形成“优秀典范突出,全员普遍发展”的良好氛围。第二,学生以“学习能力、科研能力”为代表的专业素质突出。学风良好,学生乐学好学,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强。第三,学生以“教师技能、专业实践能力”为代表的综合素质突出。学生普遍具备了“普通话、粉笔字、英语口语、多媒体课件制作”为基础的教学基本功,并通过暑期社会实践、义务授课、社区服务等提升综合素质。

二、在继承与发展中,不断完善学院学生工作体系

在历届学生工作团队的丰富积累下,学生工作形成了优良传统。

学院关注、理解和重视学生工作,确立学生工作是人才培养关键环节的工作地位。一方面,提供坚实的思想支持,学院领导班子成员、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学生活动,毕业典礼的学位授予,迎新晚会的现场感受,教师技能大赛的精彩点评,真正融入学生成长全过程。另一方面,给予稳定的资金支持,确保各项活动高效有序开展。

在“积极进取、和谐向上”的学院文化影响下,形成“想事、干事、成事”的学生工作氛围。“想事”,周一例会制度、学期初年度计划、学期中工作研讨、学期末学年总结等,预设精彩,形成创新与思考的氛围。“干事”,每位学生工作组老师踏实肯干、力求完美,争取最大限度地服务好学生。“成事”,学生工作多年来形成了明晰的工作制度、工作体系,开展了心理剧大赛、教师技能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二十余项精品活动。

构建本科生导师制与学生工作组负责制相协调的全员育人机制,专业教师与学生工作队伍的良性互动。学院为每名学生配备了导师。一名导师对接46名学生,用专业知识与技能引领学生专业成长,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树立教育理想。学生工作组与导师定期开展交流,吸收反馈意见,传递学生心声。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优势,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学院形成“一个目标、五支队伍、八项教育”的学生工作体系。

学院坚持一个目标——即“搭建学生发展平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建立了“发展性”教育培养模式,以学生成长与发展为第一要务,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

形成了五支专项工作队伍——一是评奖评优工作队伍。形成完善的评奖评优机制,由学生工作组、学生代表组成联合评议组,公正公平公开地开展评优工作。二是资助民主评议队伍。学院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勤工助学岗位,教师捐助助学基金,各年级设有学生捐助的“爱心基金”,形成了“孤儿单亲定时补,突发事件随时补,生病住院及时补”的助学体系。组织专门的资助民主评议队伍,确保资助金及时准确发放到学生手中。三是就业指导服务队伍。学生工作组和各系主任、部分专业教师组成就业服务组,充分利用人脉资源,积极推荐毕业生。四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通过建立四级心理监控网络体系和五级服务体系,及时准确地排除疑点,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五是党员监督负责队伍。建立学生党员示范岗、学生党员责任岗、学生党员文明监督岗和学生党员工作责任制等一系列制度,发挥学生党员的引领示范作用。

学院精心设计“学风建设教育”、“专业素质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团队协作教育”、“奖励激励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化熏陶教育”、“爱院荣院教育”等八项主题教育,力求以健康高尚的人文文化塑造学生,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以真情友爱的生命力量教育学生。学风建设教育中,形成明确的工作思路和的原则,辅导员负责、导师引导、党员示范、班委监督、寝室管理、家长反馈。工作内容概括为“引、促、保、调”,“引”——以主题导向和典型导向引导学风建设,“促”——以目标激励、奖惩激励、差别激励促进学风建设,“保”——以日常监督、重点监督保障学风建设,“调”——以教师反馈、学生自我反馈、调研反馈、指标反馈调控学风建设。奖励激励教育中,学院专门设立“教育科学学院本科生学院奖”。每年拿出三万元,奖励学习成绩优异代表、优秀学生干部代表、教师技能突出代表以及优秀毕业生代表,在学院范围内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良好风气。生涯规划教育中,充分利用专业教师资源,发挥“本科生导师制”优势,大一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邀请专家授课;大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书,埋下职业理想的种子;大三开展职业规划大赛,唤起学生参与热情;大四通过实践总结反馈,并为择业就业做好准备。逐级深入,形成规范完备的职业生涯教育方式。爱院荣院教育中,抓住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的关键时期开展活动。新生入学时,邀请专家做“学院历史与发展”、“大学如何学习”、“大学生礼仪”等系列入学教育活动,帮助新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同时通过迎新晚会,展示新生风采,增强其班级凝聚力和学院归属感。毕业教育中,通过制作毕业电子相册、班级球类比赛等活动凝聚同学情;连续12年举行高水平毕业晚会,师生共同参与,展示毕业生风采凝聚师生情。最值得一提的是,连续三年举行学院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全体毕业生身着学位服,列队依次走上典礼台的红地毯,由院长亲自授予学位、颁发证书,这是毕业之时学院为毕业生送上的最盛情礼物,成为每位教科学子人生成长之中最美好的记忆。

学生工作取得了丰硕的工作成绩。曾荣获“吉林省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连续三年被评为长春市高校文明杯“优秀学生管理集体”。学院团委连续三年获得“长春市先进基层团委”,校“五四红旗团委”。学院党校被评为“校优秀党校”。连续七年获得校田径运动会运动成绩第一名,精神文明评比第一名。先后有18名本科生获得国家级奖励,其他各级各类奖励千余人次,人均获奖率达150%。涌现了“理想与成才报告团”成员苏萌萌,“长春市好市民”苏媛媛等优秀学生。

三、学院特色学生工作——发挥学生主体性,打造实践育人平台

我们认为,学生工作之所以突出实践教育,是源于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源于学院学科的设置,源于学院实践平台的强大支持。

专业设置的科学凝练,需要实践教育。学院兼具基础性学科和应用性学科,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要到幼儿园、小学任教,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育管理、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性强,要成为一线的学校管理者、科研人员和心理咨询教师,必须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完善技能。同时,实践教育更是学生感知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进而形成良好师德品质的必要途径。

实践平台的强力支持,确保实践教育。依托学院长期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特色,与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教育局、朝阳区教育局、鞍山市铁东区教育局等成功对接,开展名校创建、中小学校长培训等为基础教育服务工作,多次承办各种国家级、省级培训班、校长培训班,为学生提供了专业、丰富的实践平台。

通过系统扎实地开展三类实践教育,打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育模式。内容上,以课内教学内容为基础,打通专业技能、学术科研、服务社会三方面实践之间的通道。方式上,空间维度,横跨专业、年级、学院、学校、社区几个地域空间。时间维度,纵括短期、长期的时间跨度,暑假、寒假的时间节点。将长期的专业、年级实践与短期的学院、学校、社区实践相结合,暑假期间的学校实践与寒假期间的各专业实践相结合,扩展了实践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专业技能实践教育。基于“愉快体验,发展特长”的教育学理论,探索了“主题化、多元化、品牌化”的专业技能实践教育模式,帮助学生从专业理论学习拓展到综合实践应用,再反馈提升整体专业能力。

如针对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等应用性强的专业,为学生搭建艺术实践的舞台。1996年起,学院成立“教育科学学院大学生艺术团”,每学期开展艺术展演。重点投入、精心策划的连续12年的迎新晚会和毕业晚会,让学生在过程中感悟、锻炼、提升综合专业能力。

连续16年开展学院教师技能大赛系列活动——共分五大板块:10课时的专业教师培训,“三字一画”基本功比赛,教案设计、说课比赛,模拟课堂。活动过程全程指导,邀请专家评审,精心做好每个环节的分赛事。活动学生全员参加,班级选拔赛后推荐进入院级比赛。活动结果高端拉动,总成绩第一名获年度“学院教师技能”奖学金,并在就业时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

为学生建立各级实践基地。坚持与中小学联系不断线,与师大附小、师大附中、曙光小学、东广场小学、东电小学、汽车厂小学、市孤儿学校等在长的15所学校建立了长期的实践基地,学生代课实习,为千余名学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今年10月,确立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心理专业研究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素质拓展,加强了高校教学与基础教育实践的紧密联系与交流,丰富了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方式。

学术科研实践教育。形成“一条主线、两个建设、三个载体”的工作思路,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线,强化学生科研团队与教师指导团队两个团队建设,完善学生科研立项、寒假社会实践调研和专业学术论文大赛三个载体。

团队组建上,深化“本科生导师制”,以教师指导团队带动学生科研团队。充分发挥学院“博导多、教授多”的教师优势,在教师科研团队基础上,找准学生科研可以介入的结合点,形成师生互补。依托学院的重特大科研项目,开展专题学术科研。如依托农村所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资助项目《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研究生结合理论开展子课题研究;本科生利用假期走访农村,更新农村教育数据库。让学生真实地参与到重大科研项目之中,接受教师指导,历练提升科研能力。3年来,学院已有32名教师参与指导本科生科研活动,114名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参与率达90%以上。

成立以研究教育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思想理论社团——“红色星火”思想理论科研协会,以“继承红色经典,创新教育理念”为宗旨,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邀请离退休处、原教科院党支部书记刘兴家老师指导研究方向,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杨兆山教授讲授研究方法,以《中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的调研》为题开展专项课题研究。2011年,社团被评为 “吉林省大学生马克思自组织学习优秀理论社团”。

科研活动全程监控,每年年初组织本科生科研立项,举办科研培训会,邀请教师指导组建科研团队。年中举办科研立项评审会,组织教授专家进行指导,并将优秀项目上报参加学校科研项目评选。年底表彰优秀的实践团队,展示优秀的科研成果,形成典型示范作用。涌现了一批学生学术活动精英,有11项成果进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全校文科学院中入围最多的学院。有两个项目进入吉林省“挑战杯”大赛。

服务社会实践教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进而更好地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方面“引进来”,邀请社会人士走进学院课堂。今年6月,学院邀请著名时事评论员、专栏作家、北京大学朝鲜半岛研究中心研究员加藤嘉一先生做“大学理想与大学生成长”的讲座,就社会热点、大学生成长与社会责任感等问题与学生交流。另一方面“走出去”。学院涌现了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号召大家救助“地瓜爷爷”学前教育系研究生苏媛媛,一篇网络日志迅速得到了外国语学院等其他学院学生的热烈回应,设立捐款箱,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踊跃捐款,短短6天筹集善款16万余元,解决了“地瓜爷爷”的手术费用。爱心传递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优秀的师德素质,学生苏媛媛被授予“长春市好市民“荣誉称号。

搭建志愿服务平台,依托教育类社团“春之芽”协会、面向宁夏中小学的实践类社团“塞上未来”协会,引导学生义务支教,参与志愿服务。08年暑假,学院代表学校参加团中央举办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同舟共济、心系紫铜”研究生灾区教师培训服务团赴四川紫铜县黎雅中学,举办8场专题讲座介绍教育政策解读新课改;为受灾学生开展“手拉手•心连心”座谈会进行心理疏导,为灾区师生送去了教科学子的温暖。5年来,近900人次参加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百余项,活动时数近6000小时,连续5年被评为吉林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活动“优秀团队”。

结合近年来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强烈需求,学院组织心理专业学生开展专项服务实践活动。学院承办全国第四届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中的职业测量环节的职业测量板块,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连续5年承办校级“心理文化节”系列活动,开展心理健康宣讲、心理专题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心灵电影展播。学校提供了心理专业实践服务平台,5年来,200余名心理专业本科生硕士生通过做电话心理咨询员、开展主题心理辅导,即锻炼了专业能力,也服务了学校的广大师生。

综上所述,学院学生工作“服务至上,实践为先”的教育特色,总结为以下三点:一是将实践教育与专业特色结合起来,着力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二是将实践教育与志愿服务结合起来,着力增强学生立志从教的信念。三是把握社会需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现学生成长与服务社会的“双赢”。

教科人的踏实进取与勤恳努力铸就了学院厚重鲜活的历史,同时学生工作更是动态发展的系统工程,我们学生工作组的成员将一如既往立足平凡、追求完美,努力做好学生教育培养工作。最后,衷心感谢学校多年来对我院学生工作的悉心指导,感谢学院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感谢兄弟学院的鼎力协助。谢谢大家!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 |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 | 邮编:13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