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处
学校主页
 网站首页 | 部门介绍 | 队伍建设 | 思政教育 | 心灵港湾 | 日常管理 | 党建园地 
思政教育
 入学导航 
 典型培育 
 红色体验 
 毕业教育 
 网络思政 
 学院特色工作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思政教育>>学院特色工作>>生命科学学院>>正文
特色学生工作主题汇报
2015-05-12 00:00  

打造三维平台 培育科研创新人才

——生命科学学院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学生工作汇报

丁川: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生命科学学院

下面我将围绕学院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来汇报一下学院学生工作,打造三维平台,培育科研创新人才,共分三个部分进行汇报:

第一部分 学院概况

生命科学学院作为国家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育人才培养基地,是东北建立的第一个理科人才培养基地是我校建立的第一个理科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时也是国家生物学实验教学新课程教师培训基地。

共有专业教师72人,教授31人、副教授2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资助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

学院现有生物学、生态学和草学三个一级学科,细胞生物学和生态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学院拥有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0个教育部及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1个教育部表观遗传学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植物基因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近五年来学院承担了包括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等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395项,获得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2项,科研经费8500多万元。

经过60多年的不断发展,学院为教育和科研领域培养了以郝水院士、郑光美院士为代表的教育家、科学家,以及其他社会各界的优秀人才。

2007年我院被人事部、教育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经过多年的积淀和专业发展特色,学院把培养未来的教育家和科学家作为人才培养的努力方向。学院作为国家级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同时,注重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生命科学科研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现有本科生 591人 、硕士研究生415人 、博士研究生225人 ,留学生49人。

第二部分 学院学生工作概况

生命科学实践性较强,具有研究范围广、领域交叉大、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多等特点。

因此,我们把学生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科研工作、外语水平四个方面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评价指标把科研工作和社会实践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比重设定为20%。通过制定这样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要打好专业基础,同时要重视实践

学院每年举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通过院长致辞以及优秀教师、优秀校友的讲话,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引导学生树立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意识。

同时,学院设立了专项科研奖励基金、梁佩仪奖学金每年学院拿出近5万元,用于学生奖励。通过举行本科生科研奖励大会,对科研突出、学习优异的学生予以奖励,年级覆盖率在10%左右。

今年学院七七级校友发起设立的生命科学学院校友基金,这项基金也将用于学生奖励,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鼓励。

在学院浓厚的学术氛围影响下,学生具有严谨、求实的特点,同时也呈现出思想活跃、自主性强的鲜明时代特点。学生成长过程中诸多问题都是通过思想变化和行为表现集中体现的,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我们始终关注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力求把工作融入到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环节,覆盖到每一名学生。

围绕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形成了调查中研究,交流中教育,实践中引导的工作思路。

为此,学院学生工作在三个方面开展了系列工作

1、把握动态:

针对学生评价的各项指标,我们力求及时掌握学生在各阶段的发展情况。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学生的需求和存在的问题。

2、思想教育:

根据学生的成长情况和实际问题,通过辅导员谈话、指导开展活动、组织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原因;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指导学生制定合理规划;疏导学生消除思想困惑,增强学生成长的动力和信心。

3、实践活动:我们把学院和年级的活动有效整合起来,把实践活动内容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围绕专业学习和能力训练开展活动,为能力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围绕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我们着力打造三个平台,

1、信息平台:加强对学生发展情况的追踪和研究,为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反馈意见,指导开展各项学生工作。

2、交流平台:在师生交流中及时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3、实践平台:随着专业学习的不断深入,组织开展多层次的实践活动,实现从兴趣培养、能力训练到专项研究逐级深入的能力培养途径。

下面,我将围绕三个平台的建设进行特色学生工作部分的汇报:

第三部分 特色学生工作汇报

一、信息平台——把握动态,科学决策

我们自主开发了成长信息系统,主要有三个目的

1、能够随时掌握学生的成长情况

2、能够对改进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3、通过数据的积累,结合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情况。帮助我们探索学生的成长规律,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我们把学生高中表现、高考成绩做为背景信息,以入学为记录起点,全程追踪,实现学生成长的全程记录。我们通过量化评价指标,可直观获得各项评价结果。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预测学生个人发展和年级整体发展趋势。

1、个人发展评价:根据学生的成长信息,每学年自动生成评价结果。通过评价结果可以直观地看到每一名学生各项指标发展的变化情况以及在年级范围内所处的水平。在信息审核时能够及时了解每一名学生发展的优势和不足,通过逐个排查明确重点关注对象,帮助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系统设有思想评语、系统邮箱。可以根据学生当前的情况记录评语,同时可以向学生发送指导意见。

2、年级整体发展趋势分析:我们可以把年级的各项信息和往届年级进行同期比较,全面掌握各年级当前的整体水平,及时发现年级的优势和不足。如英语过级率、学生成绩整体情况、参与科研实践的情况等信息。使我们通过分析,明确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

本学期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1)英语学习方面:本科高年级英语过级率有所提高,近90%,通过了解我们发现未过级的学生存在主要原因是英语基础较差或不够重视导致英语学习动力不足。

(2)专业学习方面:新生在大学适应阶段感觉课业重、压力大,需及时指导新生改进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授课和学习方式。

(3)科研实践方面:今年共组建17个科研团队,此时要加强对学生引导,避免学生由于参加多个团队、身兼多职,导致无法坚持而中途退出的情况发生。

为了解决这三个问题,我们针对专业学习邀请了教师和高年级优秀学生代表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经验交流。针对英语学习从低年级抓起开始组织模拟训练加强课外学习。针对参加科研活动,邀请主管副院长开展了专题指导活动。

3、就业双选网:

为了保证系统收录完整的学生信息,我们以系统为数据库开发了学生就业双选网,不但为学生就业提供了一份官方简历,而且能够督促学生完善自己的各项信息。

此外,系统设有就业去向模块,能够记录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情况。系统目前已拥有往届和在读本硕博各类学生注册用户2226人。

二、交流平台——全程互动,因势利导

成才愿望强烈,但目标行为短期化;心理逐渐走向成熟,但逆境中自我平衡能力较差是当前多数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特点。针对学生的特点,就需要我们找准教育时机,及时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满足成长的需求。才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状态和学习动力。

所以我们根据学生各阶段的共性问题,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入手,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形成了课内课外指导相结合,教育引导和疏导相融合的教育模式。

在工作中试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坚持开展师生交流:

(一)本科生导师制

在学院为学生配备生活导师、科研导师的基础上,

1、学院党政领导担任年级指导教师: 2011年初我们开始试行学院党政领导担任年级指导教师的做法。根据我们反馈的学生实际问题,邀请学院领导与学生座谈,了解学生的实际困难,创造条件来满足学生的需求。

2、专项指导教师:通过第二课堂,邀请学院教师和特聘教师进行专项指导,本学期我们邀请学院吴志学老师开展了生物绘图指导,以试点的形式启动了学生干部专项培训,接下来将开展论文撰写、专利申请、专业文献检索等专项指导培训。

3、教师团队指导:

我们依托生物工程、生物科学、离退休教工党支部,坚持开展了多个特色教师团队指导活动。

1)生物工程教工党支部针对低年级家庭经济困难生开展了学习生活双线帮扶活动。

2)离退休教工党支部针对新生开展了了解院史、走进科学、争做生命科学人才座谈活动。

3)生物科学教工党支部针对毕业年级开展了职前能力提升指导活动。

(二)师生交流,在本科生导师制基础上,我们邀请著名学者、归国青年教师、优秀校友,开展了多个主题活动。一年来,我们根据学生的阶段特点和实际需求邀请了许智宏院士、我校东师学者讲座教授毛传斌教授、国培班全国骨干教师等老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已经举办12次交流活动。

在本科生导师制基础上,我们邀请著名学者、归国青年教师、优秀校友,开展了多个主题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专业研究情况,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并制定合理的成长规划。一年来,已经举办12次交流活动。

毛传斌老师被聘为我校东师学者讲座教授,是美国俄克拉玛州立大学终身教授,他在学术交流期间为我院本科生作专题报告。

我们把交流平台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融入到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力求一次主题活动解决一类问题,把交流平台变成学生的加油站,使学生通过师生交流受启发受教育,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动力。

三、实践平台——多向选择,实践成才

实践平台由新生引导、专业竞赛、社会实践、科研训练四个部分组成。在学生的实践环节,我们把学院活动、年级活动和科研训练联系起来,形成了从兴趣培养、自主探究到专项训练逐级递进的实践模式。

1、新生引导——激发科研兴趣

我们为新生设计了生命科学引导系列教育活动,组织新生

1)参观学院标本馆

2)学院举办的长白山野外综合实习成果展

3)吉林省农科院等活动。

4)同时,我们在学院一楼设立了生科广角,播放科教片,在二楼设立了文化广角, 以开放的形式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国内外学术期刊、杂志。

2、专业竞赛——强化科研意识鼓励学生自发组建跨年级、跨专业的团队。依托学生组织,开展知识竞赛和实验设计大赛。

3、社会实践——培养实践能力

构建了三个层次的专业特色社会实践

1)兴趣小组:以学生共同成长小组,社会实践小组为单位,开展与专业学习相关的实践活动,把专业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如利用暑假开展的内蒙古自然保护区鸟类生活习性调研、长白山地区人参产业发展现状调查等活动。使学生在筹备、调研、总结汇报过程中得到充分训练。

2)年级实践活动:在年级层面,组织学生到动植物公园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志愿讲解到中学,开展特色动物解剖实验此外,我们组织开展了野外实习成果展。长白山野外综合实习涉及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三个专业课。成果展不仅展示学生制作的标本,同时展示学生自主探究中取得的成果。通过选题、查阅文献、实地研究,数据处理形成研究论文,最后以讲解的形式向参观者介绍实习成果,使学生得到了全面的锻炼。从去年开始我们已经举办了两次实习成果展,展览期间接待参观人数达2000多人,包括学校领导和各兄弟学院的学生。学校领导和老师在参观后的留言中对实习展给予了充分认可,实习年级的同学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3)社团活动:学院成立了特色社团:遗传学爱好者协会和红丝带协会。通过学生社团开展了生命科学进展学习汇报交流健康知识宣讲、公益血型鉴定等活动。通过兴趣小组、年级、社团三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了巩固知识、拓展视野、激发兴趣、强化意识的多重目的。

我院是国家在东北地区设立的第一个理科人才培养基地,为了更好地培养科研创新人才,经过学院的不懈努力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项目经费达500多万元,同时,学校也给予了配套经费支持。在全国26个国家级理科人才培养基地中是获得项目种类最全、经费最多的基地。

4、科研训练——提高科研能力

在充足的经费保障下,我院制定实施了本科生研究能力培养计划”, 使科研创新培养覆盖了所有的本科生。为培养未来的教育家和科学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院向本科生开放创新科研实验站、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遗传所、草地所、学院本部下属的38个实验室,创设了三个科研训练途径供学生自主选择。

1)自主选题途径学生结合科研兴趣确定研究内容,在学院创新科研实验站开展教学实验创新和基础实验设计的基础训练。

2)科研立项途径以科研立项的形式开展专项研究,学院给予配套资助。由学生自行组建科研团队,通过实验设计、立项评审、项目研究、成果总结、答辩会等环节对科研项目进行全程专业指导。

3)教师指导途径通过师生互选,将学生编入教师的课题研究团队,最终完成课题研究,取得成果。

通过科研实践平台递进式的能力训练,使学生由浅入深,由广到专,在循序渐进中不断强化科研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科研实践平台也成为学生实践成才的孵化池,我院学生连续3届在全国挑战杯竞赛中获奖,获得123等奖各一项。获第四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项。

获省级奖15项:在近三届吉林省挑战杯竞赛中获奖6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1项。 2011年在吉林省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实验大赛中获优秀组织奖,获单项奖8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实践平台通过构建递进式的科研实践活动,实现了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

近三年来

1、我院本科生共组建了41支科研立项团队,其中入选国家创新性实验项目8个。每年毕业生保送、考取中科院、985高校的比例在10%左右,研究生升学比例近70%

2、由本科生独立或参与获得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5项,其中学生为第一发明人的专利有13项。

3、学生独立或参与发表学术论文69篇,SCI论文 37篇,国家核心期刊论文20篇。

学生工作围绕人才培养中心工作搭建的三个平台是在学院多年的积淀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是和学院的优良传统,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热爱密不可分的。

郝水院士生前坚持为本科新生作报告,教育学生热爱科学立志成才;优秀党员李喜文老师生前坚持课外指导学生,自己拿出经费支持学生开展课外学习活动,刘宝教授指导的学生科研团队连续三届在挑战杯全国大赛中获奖,获得校炜然奖教金的优秀党员胡建老师不但带学生做科研,而且指导学生课外学习生物实验教学影像制作。

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引领,各年级也都结合实际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实践活动。2007级首届公费师范生开展了助养汶川灾区孤儿的活动,得到了温家宝总理和刘延东国务委员的批示。2008级开展了帮扶灾区羌族学生的活动。 2009级组建了圆梦先锋队,帮助社会青年袁明圆大学梦,经过一年的辅导,袁明的高考成绩提高了120多分,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对此项活动进行了报道。2010级开展了专业知识拓展志愿讲解活动。

今年2011级新生,三名受资助的学生自愿捐出部分受助资金,自发组建了蒲公英团队,利用课外时间与年级少数民族同学组建了学习互助小组。这个活动受到省内多家媒体的关注和跟踪报道,1120日,长春市电视台一档现场直播栏目对他们进行了专访。

几年来,我们继承学院的优良传统,在工作中不断创设新的方式和途径来适应学生的新特点和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今后,我们将不断加强三个平台的建设,在实践中总结学生的成长规律,在交流中发现学生的思想变化规律,在研究中探索学生的成才规律,抓住教育契机,围绕人才培养不断推进各项学生工作。

借今天汇报的机会,首先,要感谢党委学生工作部的指导,使我们在学习、反思和实践中探索有效的思想教育途径。同时要感谢学院领导给予学生工作在政策、资源全方位的支持和充足的经费保障。

最后,感谢兄弟学院一直以来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今天的现场汇报会是我们总结工作进一步凝练工作特色的契机,我将虚心接受各位领导的批评和指导,向各位同仁学习宝贵经验。以上就是我院的学生工作汇报。谢谢!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 |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 | 邮编:130024